正文 第16章 第四編 自然療法,讓我活了下來(2)(1 / 3)

英國的最新研究指出,進食咖喱可以舒緩頭痛,效果甚至較服用阿司匹林更佳。因為咖喱含有茴香、薑黃及紅椒粉等香料,而這些香料蘊涵豐富的、有治療頭痛效果的“水楊酸”。一份咖喱含有95毫克的水楊酸,而一粒低劑量的阿司匹林,約含有65毫克的水楊酸,因此食咖喱可以緩解頭痛,而且治頭痛的安全性也勝過阿司匹林。

崇尚清淡的日本人害怕辣椒和花椒,卻也熱衷於咖喱。當美國營養學專家說,咖喱還能幫助減肥,美國人更是對咖喱愛不釋手。

科學家發現,咖喱粉中含有一種叫做“薑黃素”的成分,能夠抑製人體某些部位癌細胞的生長,包括乳腺癌。

當我正式認可了咖喱,我就開始了與咖喱的親密接觸。我的體會是“食指大動”,胃口大開,似乎腰圍也大增。不是說,咖喱減肥嘛,怎麼我會反著來呢?原來是我近期的“收入大於支出”所造成的,因此不是咖喱的錯。

0.618,被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譽為“黃金分割率”。這一神奇的數字,在飲食方麵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以“黃金分割率”來指導飲食,將更科學、更合理,實際效果也更顯著。

醫學專家根據“黃金分割率”分析發現:

飯吃六七成飽的人幾乎不患胃病,還能長壽;如果葷菜和素菜的搭配為4∶6的話,那對維持身體健康最為有益;以六分粗糧、四分精食搭配攝入的人,也不易得心血管病;對癌症患者,生食和熟食的最佳比例應該是6∶4。遺憾的是我們目前生食的安全性令人不安,使我們很難嚴格按此標準操作。

人,免不了生病,但不能一生病,就馬上想到吃藥。“凡藥三分毒”,藥毒猛於虎。“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2400多年前就提出:“我們應以食物為藥,飲食是你首選的醫療方式。”中國人曆來強調,“藥補不如食補”,食物是最好的醫藥。

我根據自己的身體,製定了一份飲食療法,理念是“排毒為首,堿性為先,素多葷少,應天順時”。人體垃圾多到可以形成癌症,我當然要“排毒為首”了,而首選的食物主要有海帶、豬血、黑木耳、胡蘿卜、綠葉菜等;其二是要改變自己的酸性體質,多攝入一些堿性食物自然是大有益處的,如蔬果類和水裏生長的食物等;其三,對我來說,葷菜是不可不吃,也不可多吃的,魚類和蛋類是我的主打葷食;其四,飲食要“應天順時”,不吃反季節的食物這點很重要,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大大減少不良物質的侵入機會。

一年四季在於春,一日三餐在於晨。吃對早餐,吃好早餐,不僅是人一天精力的“發動機”,同時也是身體排毒保暢的“開關”。三餐的飲食能量分配應該是“朝四暮三”,也就是早餐40%,中晚餐各30%,而早餐的內容是關鍵。我下了很大的工夫,精心製定了一份維生素、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三者都具備,而且酸堿平衡的早餐食譜:

(1)一隻洗淨的連皮蘋果;

(2)一小碟無公害的生紫甘藍;

(3)一碗粥(或紅薯粥,或雜糧粥,或燕麥粥);

(4)少許堅果;

(5)一隻煮雞蛋。

在飲食中有一個經典的討論命題:水果是應該在飯前吃,還是在飯後吃,抑或在兩餐中間吃?中國老百姓認為,應該是飯後吃水果。於是,餐飲行業為了討好顧客,凡在餐館用餐的,服務生都會在最後一道菜上完後,恭恭敬敬地奉送一盤造型獨特、色彩鮮豔的水果,讓食客們盡情享用。如果餐桌上還有外國朋友,他們一般會謝絕吃水果,因為他們是提倡飯前吃水果的。

營養學專家認為,飯後馬上吃水果,不利身體健康,而且易導致體重超重現象的發生。理由有三:一是飯後水果中的有機酸會與其他食物中的礦物質結合,影響身體的消化吸收;二是水果中的果膠有吸收水分、減少胃腸內食物濕潤程度的作用,從而加重胃腸的負擔;三是飽食之後馬上吃水果,所含果糖不能及時進入腸道,以致在胃中發酵,產生有機酸,會引起腹脹。於是,他們的指導意見:吃水果的正確時間是飯前1小時(柿子除外)。

我是部分同意營養學專家的意見,飯前吃水果,但飯前的時間略有不同。我吃水果一般有兩次時間:一次是早餐前;還有一次是午餐和晚餐的中間時間。

水果中許多營養成分均是水溶性的,早餐前吃,吸收特別好,治療效果也明顯。比如生梨,便秘時,堅持每天空腹吃一個生梨,就會大大改善便秘的症狀;又比如蘋果,要收到歐洲人說的“每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效果,就要空腹吃連皮蘋果,這叫“金蘋果”。

吃飯,成了我的一種享受。

我的飲食療法,慢慢地在朋友間、病友間廣為傳播。讓人人都享用大自然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