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營養學專家極力推薦“洋蔥”為心血管病人之必需。但問題是洋蔥不宜久煮。洋蔥中的許多有效成分多屬於油脂性揮發液體,若長時間烹調,這些成分就揮發了,剩下的隻有纖維了。
看來,要發揮食物的醫藥效果,我們可不能由著自己的興趣喜好隨意烹飪。
比如“芹菜”,也具有消炎、降壓、鎮靜、健胃利尿等作用,但炒熟後的芹菜,這些藥用價值大大地下降。原因是芹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P和豐富的鉀加溫後,就易丟失。許多聰明的主婦,“芹菜”在她們的餐桌上,不是生吃就是涼拌,而且是連葉帶莖一起嚼食的。
“病從口入”,是我在當小學生時學到的一條知識。50年後的今天,當我大病一場後,除了反省這“病”是如何“口入”的,更多的思考是祛病也應該從“口入”的問題。我認為這是一種有利無弊的自然療法,何樂而不為呢?
我最得意之作是我用食療的方法治好了我的脾胃虛寒症。
那是我一次病毒性感冒的經曆。先是從典型的上呼吸道感染開始,隨後轉入腸道感染。自覺症狀是隱隱腹痛、大便溏瀉、舌苔發白、胃口差。吃了3天黃連素,也用了兩個星期的“益生菌”來改善腸道的菌群失調問題,效果不明顯。我又服了中藥的經典方“理中湯”,症狀減輕了,但老有反複,一直持續了1個多月,體重減輕了3 000克。心理負擔很重,怕“癌”在作怪。經檢查,否定了。
這時候,我知道自己是當初攻擊病毒性感冒時用藥太猛,中醫稱傷“陽”過盛而導致的脾胃虛寒症,這是需要慢慢調理的。於是,我想到了試一試飲食療法。
我停了所有的藥,讓腸胃休息休息。又馬上看了許多食療的書,經過仔細推敲,我開出了針對自己症狀的食療方“八寶粥”:
血糯米+薏仁米+山藥+白扁豆+板栗+生薑+紅棗+百合=八寶粥
這“八寶粥”中的每一“寶”,我都有充分的選擇理由。
“血糯米”,糯米是米中之王,而血糯米又是糯米之佳品。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以“血糯米”補脾養胃,調和氣血,勝過一般的白大米。
Nüre
“薏仁米”,以它的營養豐富得到“嘉禾”之美稱。它有健脾利濕的藥用功效。用它的目的:一來是對症下藥,解決我“舌苔發白”的濕邪症狀;二來又可以抗癌。
“山藥”,可益氣養陰,滋補脾肺,特別是它具有補而不滯、不熱不燥的優點,很適合我的脾虛症。另外,它的收斂作用,有助於改善大便溏薄的症狀。
“白扁豆”,中醫認為它入脾胃二經,具有補脾止瀉、解暑化濕之功能。扁豆還可以刺激體內淋巴細胞轉化為殺瘤細胞,有抗癌的功效,我當然絕對要用之。
“板栗”,屬於堅果類食品,營養特點是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我選它的理由:一是來源於一張治療脾胃虛弱、食少腹瀉的食療驗方“栗子山藥薑棗粥”;二是我的喜好,喜歡吃板栗,當時正值冬春交替之際,超市裏還有速凍的板栗賣,這就讓我很高興。
“生薑”和“紅棗”,在“中國藥膳學”裏它倆是絕配。生薑含揮發油、薑辣素、氨基酸,能驅寒解毒、促進消化、增進食欲;紅棗能補脾生津液,又養血安神,維生素C含量也高。兩者在“八寶粥”中的作用是一陽(驅寒)一平(養血安神),相得益彰。
“百合”,用它的目的是潤肺清熱。有人說,你不是脾胃虛寒嗎,怎麼還要“清熱”呢?我當時除了脾胃虛寒,還有喉嚨幹、紅的症狀。用中醫的術語是“中焦寒,上焦熱”,所以,“寒者熱之(用生薑),熱者寒之(用百合)”。這樣的思路,是不是符合中醫的“辨證施藥”?我是在學習中。
“八寶粥”裏要放糖嗎?絕對不能放!
白砂糖是危險食品。醫學專家指出,因為精製而成的白砂糖不含纖維素,所以糖分會如洪水般湧入血液,這樣會使血糖值急劇增高,使白細胞的工作效率快速下降,身體的免疫係統就無法和“入侵者”戰鬥了。
“八寶粥”淡而無味,怎麼辦?那就和一點點腐乳,這可是一個不二的搭配。
腐乳與豆豉以及其他豆製品一樣,都是營養學家所大力推崇的健康食品。腐乳的英文名是“大豆奶酪”,腐乳就是中國的“素奶酪”。
腐乳的優點是:由於製作過程中經過了黴菌的發酵,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更高,維生素含量更豐富。又因為微生物分解了豆類中的植酸,使得大豆中原本吸收率很低的鐵、鋅等礦物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所以,有些貧血的患者,醫生會要求他吃點腐乳。還有一些素食者,營養學專家會告誡他:常吃腐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