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四法結合,祛病保健康(1)(1 / 3)

第一章日常健體,一用就靈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尤其是現代人,對自身健康越來越看重,不僅希望在患病時能得到高效的治療方法,更希望在未患病時就有有效的預防方法。如果能掌握艾灸、按摩、拔罐、刮痧這四種中醫療法的基本操作方法,就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失眠健忘消除疲勞補腎強身養心安神

失眠健忘

【名解】

失眠表現為入睡困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睡,嚴重者可通宵難眠,常伴有精神不振、頭暈、健忘、多夢、食欲不佳等症。很多因素都可以造成失眠,如精神因素誘發的、軀體疾病引起的。年齡、文化、生活習慣、工作環境等都與失眠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藥物也可引起失眠。

【艾灸】

選穴脾俞、心俞、神門、三陰交、太溪、行間、氣海、足三裏、誌室、百會。多夢者加魄戶,眩暈者加風池。

方法采用艾條溫和灸,每次取2~4穴,各灸5~15分鍾,每日臨睡前1~2小時灸1次,5~7次為1個療程;用艾炷隔薑灸,每次取3~5個穴位,各灸5~10壯,每日或隔日臨睡前1~2小時灸1次,5次為1個療程;用溫針灸,每次取2~4穴,各灸2~3壯(或5~10分鍾),每日臨睡前1~2小時灸1次,7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3日後再進行下一療程)。

【按摩】

三陰交穴取坐位,小腿放於對側大腿上,用拇指按於對側三陰交穴,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此穴對失眠、食欲減退有較好的療效。

安眠穴首先全身放鬆,先做3次深呼吸,然後呼吸保持均勻,用雙手拇指按於安眠穴,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此穴可有助於提高睡眠。

四神聰穴取坐位,用雙手食指、中指同時點揉四神聰穴,點揉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本穴可治療失眠、神經衰弱等症。

【拔罐】

選穴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神門、三陰交。

方法(1)針罐法:側臥位,先針刺神門、三陰交穴,然後用閃火法將大小適中的火罐吸拔於心俞、脾俞、胃俞、肝俞,留罐20分鍾。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2)走罐法:俯臥位,在背部塗上適量的按摩乳或油膏,選擇大小適宜的玻璃罐或竹罐,用閃火法將罐吸拔於背部,然後來回走罐數次,走罐時手法宜輕,直至局部皮膚潮紅。再將火罐吸拔於心俞穴,留罐10分鍾。

【刮痧】

1.刮頭部、背部經穴

選穴百會、四神聰、心俞、脾俞、安眠、風池。

方法用單角刮法刮拭頭頂百會、四神聰穴,用麵刮法自上而下刮拭背部的心俞至脾俞穴,能起到寧心安神、健脾、益氣、養血的功效;用單角刮法刮拭頭部的安眠、風池穴,可起到安神及疏調肝膽的作用。

2.刮頭部、足底經穴

選穴百會等頭部經穴及足部經穴。

方法每天早晨起床後用麵刮法刮拭整個頭部的經脈,用水牛角刮痧梳子以百會穴為起點,前後左右分別由百會穴向下刮,側頭部由前向後方刮拭,這樣可起到暢達全身的陽氣、提高神經興奮性的作用;每天晚上在睡覺以前刮拭兩個足底,由腳趾向腳跟部刮拭,有利於腦神經迅速轉為抑製狀態而加速睡眠。

百會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

四神聰位於頭頂部,當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處,共4個穴位。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心俞穴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健康貼士

經常失眠的患者生活應有規律,晚餐不宜吃得過飽,睡前不吸煙、不喝茶和咖啡;睡前用溫水泡腳或入睡前洗個熱水澡,會使你感到身心放鬆,易於入睡。

消除疲勞

【名解】

疲勞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生理現象,它是指持久或過度勞累所造成的身體不適或工作效率的減退。生活節奏快、生活不規律、工作學習壓力大、長期抑鬱、追逐名利、缺乏保持自我健康的知識等,使人出現原因不明或顯著的全身倦怠,以長期、慢性、反複發作為主要特征,常伴有頭痛、頭暈、心悸氣短、少氣懶言、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關節肌肉疼痛無力等症狀。

【艾灸】

選穴神闕、氣海、關元、湧泉。

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神闕穴在腹中部,臍中央。

湧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方法采用溫和灸,用艾條或艾炷施灸,每穴每次灸5~10壯,秋、冬季的灸治時間可適當延長。

【按摩】

太陽穴按壓太陽穴時要兩側一起按,兩隻手十指分開,兩個大拇指頂在穴位上,用指腹、關節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