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經絡療法,知而善行(6)(1 / 2)

(2)角刮法:角刮法是指用刮痧板的一個角部或兩個角部在穴位處自上而下刮拭,刮痧板向刮拭方向傾斜45°左右,可分為單角刮法和雙角刮法。單角刮法適用於頸部風池穴,肩部肩貞穴,胸部膻中、中府、雲門穴。雙角刮法常用於脊椎部位的診斷和治療。

3.刮拭角度

(3)點按法:點按法是指將刮痧板角部與穴位呈90°角,向下按壓,力度由輕到重,片刻後多次重複此操作,手法要連貫。這種方法適用於關節部位、骨骼凹陷處、肌肉豐滿處,如人中、膝眼等穴。

(4)按揉法:刮痧按揉法可分為垂直按揉法和平麵按揉法兩種。垂直按揉法將刮痧板的邊緣以90°角按壓在穴位上,刮痧板始終不離開所接觸的皮膚,做柔和的慢速按揉。垂直按揉法適用於骨縫部穴位,以及第二掌骨橈側全息穴位的診斷和治療;平麵按揉法是指刮痧板角部的平麵小於20°角按壓在穴位上,做柔和、緩慢的旋轉運動。

這種刮拭方法通常適用於對髒腑有強壯作用的穴位,如足三裏、合穀、內關等穴。

(5)拍打法:將刮痧板一端的平麵或將五指和手掌彎曲成弧狀拍打體表部位的經穴。拍打前要在拍打部位塗上刮痧油,用力要適度,位置要準確,不要移位。拍打法多用於四肢,特別是肘窩和膕窩處,可治療四肢疼痛、麻木及心肺疾病。

(6)厲刮法:將刮痧板的一個角與刮痧部位呈90°角,刮板始終不要離開刮痧皮膚,並施以適度的壓力,做大約3厘米長的前後或左右刮拭。這種刮痧方法適用於頭部全息穴區。

(7)疏理經氣法:疏理經氣法是指按經絡走向,用刮板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循經刮拭,用力輕柔均勻,平穩和緩,連續不斷。一次刮拭麵宜長,一般適用於上肢、下肢及背部的刮痧。

暈刮處理,方法宜知

如果在刮痧過程中,患者出現頭暈、目眩、心慌、出冷汗、麵色蒼白、四肢發冷、惡心欲吐或神昏仆倒等暈刮現象,應及時停止刮拭,迅速讓患者平臥,取頭低腳高體位。讓患者飲用一杯溫糖開水,並注意保溫。迅速用刮痧板刮拭患者百會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輕刮)、內關穴(重刮)、足三裏(重刮)、湧泉穴(重刮),靜臥片刻即可恢複。

對於暈刮應注意預防。如初次接受刮痧治療、精神過度緊張或身體虛弱者,應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對刮痧的顧慮,同時手法要輕即用補法。若饑餓、疲勞、大渴時,不要對其刮痧,應令其進食、休息、飲水後再予刮拭。施術者在刮痧過程中要精神專注,隨時注意患者的神色,詢問患者的感受,一旦有不適情況應及時糾正或及早采取處理措施,以防出現暈刮現象。

刮痧反應,宜有所知

刮痧治療後,由於病情不同,刮拭部位可出現不同顏色、不同形態的痧。痧的顏色有鮮紅色、暗紅色、紫色和青黑色。痧的形態有散在、密集或斑塊狀,濕邪重者多出現水皰樣痧。有的皮膚深層表現為隱約可見的青紫色、大小不一的包塊狀或結節狀,或伴有局部發熱感。

刮痧治療半小時左右,皮膚表麵的痧逐漸融合成片,深部色塊樣痧慢慢消失,並逐漸由深部向體表擴散。12小時左右,色塊樣痧表麵皮膚逐漸呈青紫色或青黑色。24~48小時,出痧皮膚表麵時有觸痛感、微微發熱感。如刮拭手法過重或刮拭時間過長,體質虛弱者會出現短時間疲勞感、全身低熱,休息後可恢複正常。

刮痧5~7日,痧點即可消退。消退時間與病情輕重、出痧部位、痧色和深淺有關。一般來說,胸背部的痧、上肢部的痧、顏色淺的痧及皮膚表麵的痧消退較快;而腹部的痧、下肢部的痧、顏色深的痧及皮下深部的痧消退較慢。另外,陰經部的痧較陽經部的痧消退慢,慢者一般延至2周左右。

注意事項,心中謹記

1.避風保暖

刮痧時要選擇空氣清新、冷暖適宜的室內環境,注意避風、保暖,尤其是在冬季應避寒冷與風口。夏季刮痧時,應避免風扇直接吹刮拭部位。因為刮痧時,人體皮膚的毛孔是張開的,如遇風寒之邪,邪氣就會直接進入體內,不但影響刮痧效果,還會引發新的疾病。

2.刮拭順序

任何病症宜先刮拭頸項部。一般原則是先刮頭頸部、背腰部,再刮胸腹部,最後刮四肢和關節部。每個部位一般先刮陽經,後刮陰經;先刮拭身體左側,後刮拭身體右側。順一個方向刮拭,不要來回刮,原則上由上而下,由內側向外側。麵部由內側刮向外側,頭部由頭頂向周圍,項部由上向下,背腰部由上而下及由內側向外側,胸部由內側向外側,腹部由上而下,四肢由上而下。應刮完一處之後,再刮另一處,不可無次序地東刮一下西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