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蘇教育學院畢業後,本應分配到中學,一番周折之後終於還是走進了小學。生活跟我開了個不小的玩笑,我一時真的無法麵對過去的那些同事了。我一個本科生,怎能在小學教書?我感覺自己太委屈了。但是現實就是如此,於是我申請到當地最負盛名的行知小學。這所小學雖然建校時間不長,但已經聲名鵲起。更重要的是,學校裏有一批朝氣蓬勃的青年教師,有一位懷抱遠大理想的校長。本科文憑起了一定的作用,我順利地進了這所青年人都想進的學校。盡管如此,內心還是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
一進學校,的確感到耳目一新。更令我驚奇的是,學校雖然不大,但圖書室的書卻出奇的多。楊瑞清校長一直不遺餘力地倡導教師讀書。本來我對教育書籍不是太感興趣,但是在這種氛圍裏也開始接觸教育名著了。當我讀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籍時,真的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裏描述的教育生活是我向往的詩意生活:帶孩子跋山涉水,郊遊野營;融融春日在香樟下遊戲;夏天在瓜田棚子裏過夜,看滿天繁星,第二天看東方的第一縷早霞;秋天在原始大森林中燒烤,進行森林探險;白雪紛飛的寒冬,在火爐邊聽民間故事,自己編故事。教育真的如此美好!那本不厚的隻有60多篇文章的論文集也深深地影響了我,許多真知灼見讓人震撼。當我讀到“孩子的命運在我們手裏”,“我們在孩子身上延續自己的生命”,“休怕有慈愛之心”,“沒有信任就沒有教育”……我覺得當老師原來如此重要!為了研究記憶力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竟然用民間流傳的藥在自己身上實驗,而他的胸口還殘留彈片。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個高尚的靈魂,感受到教育對人的關懷!
接著,我讀了阿莫納什維利的《學校無分數教育三部曲》。一個大學者跑到小學裏進行無分數學校實驗,一幹就是十多年,真是讓人肅然起敬。阿莫納什維利總結了十條箴言,其中一條深刻影響了我後來的工作:“兒童不需要分數,而是需要溫柔之心,需要信賴,需要人道。”
我一路讀下去,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馬卡連柯的《教育詩》、洛克的《教育漫話》、葉聖陶的《葉聖陶教育文集》、錢夢龍的《導讀的藝術》……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要發現身邊有一個書籍的海洋。我的確發現了!
4年多的閱讀,我的讀書筆記有了七八本。我再也不覺得理想和現實之間有多大的落差!許多智者都畢生孜孜不倦地研究小學教育,留下了那麼多動人的教育詩篇。我要感謝行知小學那濃濃的學習氛圍給了我閱讀的土壤,讓我開始真正思考教育的問題。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世界
廣泛的閱讀之後,當我再次麵對學生的過失、不足時,我有了足夠的寬容和理解。阿莫納什維利說:“教育的力量就在於,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區別對待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個性特點,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於以普通的友愛和與人為善的精神感染他們中間的每個人。教育的力量是強大的。”
一直是循環帶班,所以每個學生都會相處幾年。但也有例外,比如小森,他是中途成了我的六年級的學生。這是一位得了重病長期用藥而嚴重傷了身體的不幸孩子。他有好幾年在家中治病,然後從三年級直接上了六年級。在班裏,他比其他孩子大三四歲,長相醜陋,個性又古怪,同學們都遠離他。他是因在家沒人管才被送來的,家人並不指望他學到什麼。他就像牆頭一莖沒根的草,誰也不敢招惹他。他經常一個人坐在那兒,沉默不語,不知在想什麼。
“老師,小森罵我是白癡。”“老師,小森下課把櫥窗玻璃弄碎了!”“老師,小森把窗簾扯掉下來了!”當小森惹的麻煩逐漸增多時,我意識到這個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了。
周一,跟往常一樣,學生們交上了周記。我讀到了小森的周記,那是一段奇特的文字:
眼睛你要擦亮,記住我的模樣,表情不用太緊張。我是小森,我專心學習的側麵還是蠻好看的。黑板是吸收知識的地方,隻是教室的陽光,那顏色我不太喜歡,沒有操場的自然。為什麼成績比較好的在隔壁班?我剛好不會計算,沒關係,繼續努力。為什麼上課舉手很難,每天都遇上敵意的目光。等待機會打倒對方,這種結果不要,這虛榮的驕傲。這日子很好笑,我其實都知道,你隻是想炫耀。我永遠做不到,你永遠贏不了。在鄉下尋找花香,為什麼這麼簡單你做不到。坐著車廂朝著南下的方向,為什麼這種速度你追不到。鳥飛翔,穿過這條小巷,為什麼這麼簡單你做不到。你的目標這麼簡單你追不到,不好笑,不好笑……
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寫出的,他到底在想什麼呢?我想找小森談談。
“小森,這文章寫得真好!”我把他的周記拿了出來。
“不過,老師不太懂有些句子的意思,想問問你。”
他的眼睛突然有了光,臉上多了些表情。
“老師不明白教室裏的陽光為什麼沒有操場的自然呢?”
“老師講的我聽不懂,我想到操場上玩,那裏有意思,我喜歡體育課!”這也難怪,平時除了語文能聽懂一點,其他的對他而言簡直就是天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