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活動課堂,實行走班上課。學校分科實行走班上課,特別注意按照學科特點設計布置教室環境。學生按照課程表上課,上什麼課,就到什麼教室裏去,巡回周轉。教學環境、教學氣氛一片清新,師生都感覺精神暢旺,生動活潑有趣,達到教師教得有勁、學生學得認真的效果。
注重英語教學,課堂生動活潑。第一高小從一年級開始就開英語課。張嘯雯認為學生不學外語,對未來發展是有影響的。當時英語教師特別缺乏,他便力補其乏,主動承擔英語教學任務。在教學實踐中,他不是死教硬灌,而是掌握英語教學特點,使拚音、朗讀、書寫、說話、記憶相結合,做到教得生動活潑,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熱心社會救濟事業。1920年,宿遷遭遇嚴重的水災,饑民遍地,迫切需要救濟。第一高小號召全體師生節衣縮食,以資助救濟災民。另外還提出:根據宿遷災情,編寫劇本,排練公演,為災民募集捐款。張嘯雯和教師陸永森親自扮演主角,表演一對災民夫妻吃樹皮草根的慘象。公演時,他們感情充沛,感人至深,不少觀眾為之淚下。
創辦童子軍,加強學生軍事訓練。張嘯雯調任第一高小之始即著手籌辦童子軍。在第一高小的影響下,全城中小學分別成立了童子軍團,全縣組成了童子軍聯合會。童子軍的教育目的主要是通過這個組織,在學校裏向學生實施“軍國民教育”以及“智仁勇”“禮義廉恥”等傳統道德教育。平時結合體操課加強軍事訓練,一切同正規軍隊一樣,紀律嚴明。
艱苦創業,興學救國
1922年,日本弘文學院畢業的張樹桐在原鍾吾書院西部先後辦起了懷仁小學、懷仁中學和懷仁補習學社,謀求救國家於危亡,拯民眾於水火。在動亂的歲月裏,在校舍、經費俱缺的情況下,他艱苦創業。由於成績卓著,懷仁中學被當時的政府接辦,改為縣立初級中學。
張樹桐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要求學生。當時學校要求全體師生一律穿學校規定的製服,以培養學生朝氣蓬勃、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張樹桐自己也總在寒冷的天氣中,敞著頭,穿著短裝,出入於教室和操場中,與學生一起活動、鍛煉。
懷仁中學為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學改革,完全擺脫了教師講學生聽的舊模式。在日常教學中,課前注意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課堂上認真組織學生集中精力學習知識,課後嚴格要求學生按時完成各種作業。懷仁中學不僅在教法上進行改革,教材也盡量選用富有愛國主義內容的文章。是以教改成績卓著,培養了大量人才。
張樹桐在東京求學期間加入了同盟會,回國後,曾任南京《中華民報》筆政及《宿遷民報》主編,並著有《盧梭魂說部》,宣傳民族和民主革命。抗戰期間,張樹桐不願為日寇所用,對漢奸走狗嗤之以鼻,潛居鄉野,設塾課童,氣節可嘉。
1927年,中央大學區督學周宣德來宿遷開辦中學,經與地方人士協商,以原鍾吾書院東北角數口房屋為教學及辦公用房,以原學宮為師生住宿處。9月,招初一新生一個班,名為“智級”,校名為“中央大學區立宿遷中學”。1928年,春、秋兩季各招一班初一新生,名為“仁級”和“勇級”。1929年秋,改校名為“江蘇省立宿遷中學”。其後學校又幾經更名,1974年,定名為馬陵中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馬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