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中學往事
往事
作者:李方順
江蘇省宿遷市馬陵中學的曆史要追溯到清道光二年(1822年)創建的鍾吾書院。清末維新運動興起,為順應廢科舉、興學堂的趨勢,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鍾吾書院改為鍾吾學堂。學堂的課程設置有數學、物理等“西藝”課,舊式教育遂為新興的學堂教育所取代。翻開中國近代教育史,我們會發現:清政府頒布廢科舉興學堂的“癸卯學製”在1904年,現代新式學校南開中學創辦於1904年,陳嘉庚的集美係列學校中最早的集美小學創辦於1913年,與南開齊名的春暉中學創辦於1921年,陶行知創辦曉莊學校則為更晚的1927年。鍾吾學堂的誕生及其以後的辦學實踐,無疑起到了開宿遷乃至蘇北近代教育先河的作用。
“養正為先,體學並舉”的新學典範
宿遷名儒、同盟會會員、清末舉人盧瀚蔭任鍾吾學堂堂長期間,團結新學人士,精心策劃,革舊布新,提出“養正為先,體學並舉”的辦學宗旨,將鍾吾學堂改造成為實施新學的典範。
1908年,鍾吾學堂更名為宿遷縣立鍾吾高等小學。1912年民國成立後,更名為宿遷縣立第一高等小學(下稱第一高小)。1917年,沈薪萍任第一高小校長,對學校教育銳意革新,既汲取日本國民教育的長處,又結合中國教育的實際,製定革新措施,並付諸實施。
一是堅持學用結合。主張教與學要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學生學習《觸龍說趙太後》等課文時,選諸生扮文中人物,當眾表演,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二是加強品德教育。規定學生在每日晚自修時,必須寫好“反省錄”,周末校長檢查。三是注重文武結合。每年冬季,由體育教師率領,學生分作紅白二隊,肩扛木槍,進行軍事攻防演習,以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和能力。四是定“愛”字為校訓。提出“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三項要求,以儒家“泛愛眾”和墨家“兼愛”之精義進行思想教育。
沈薪萍為人剛正不阿,氣節如鬆,正是“養正為先”的典範。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沈薪萍被邀為蘇北民眾代表參加典禮。其後,許多代表借機步入仕途,而沈薪萍仍回鄉從事教育工作,不為名利而動心。1917年冬,陸軍74旅旅長陳調元率部駐防宿遷,欲借第一高小校舍為司令部,縣知事嚴祝三到校麵商,遭到沈薪萍嚴詞拒絕。嚴祝三說:“軍隊行事,恐難違抗。”沈薪萍斷然說:“彼果強住,我即散學,借住斷不可行!”真可謂威武不屈。陳調元恐遭輿論譴責,終於不敢相強。1938年宿遷淪陷後,日軍慕名派偽官員禮迎沈薪萍回城,擬授以官職。沈薪萍怫然作色,偽官員在他的怒斥下,狼狽而去。
1919年,五四運動傳播到宿遷,駐城中小學學生聯合會成立,經常組織學生深入街頭檢查日貨,懲罰奸商,遊行示威,進行愛國的反日宣傳活動。沈薪萍先生道:“小學生應以讀書救國,或於課餘結隊宣傳,罷課則適足以自誤。”因阻止本校學生參加運動,引起他校學生之反對,群情憤慨,湧之遊街。先生卻坦然自持,不移“罷課自誤”之論。若是拋開讀書功用的考量,其拳拳愛生護生之心可見矣。
勇為人先,大力改革
1920年2月,張嘯雯調任第一高小校長。經過深入廣泛地調查和分析研究,他對學校進行了大力改革,學校教育教學出現新氣象。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盡管張嘯雯已年屆不惑,平時仍自學不倦。每年暑假,他都到南京國立東南大學教育係進修,重點學習國內外教育理論知識和辦好學校的實際經驗。他認為辦好學校需建立和組成強有力的教師隊伍。他觀察校內原有教師,大多年老體弱,思想保守,知識陳腐,便從兩淮聘來薛仲安、厲安橋等一批師範畢業生作為教育教學骨幹力量。這就為大力進行改革、辦好學校奠定了堅實的人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