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讓我歡喜更讓我憂
教育隨筆
作者:朱張虎
“在職培訓”往往意味著選擇自主權的消失,受訓教師不具有依據個人興趣選擇的自主權,一切培訓項目均由行政安排,教師也得接受行政化的管理。在受訓過程中,如果培訓安排比較合理,教師往往能夠有所收獲;如果培訓教師策劃培訓的能力較弱,受訓教師往往收效甚微。教師培訓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常規培訓,二是突擊培訓。作為一個受訓老師,常規培訓主要由教學類(學科教研)培訓和德育管理類(班主任工作)培訓等組成。這種常規培訓不僅有校級、片區級、區(縣)級、市級甚至省級的區別,還在客觀上造成了“能者多訓”的局麵。受訓教師在接受這些培訓時,不僅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會造成事實上的奔波之苦,增加了受訓教師特別是優秀教師的工作量。突擊培訓是指受訓教師突然接到來自校方、區縣領導、省市領導下達的培訓任務而必須參加的培訓。相對於常規培訓,這類培訓具有很多不確定性,甚至需要受訓教師進行調課、犧牲教師自己的休息時間來參與。因為突擊培訓來自行政力量的幹擾更多一些,所以多數受訓教師隻能不顧一切地參加培訓。教學生活中一些班級的老師突然消失很多天,課務被“不科學”地集中到幾天之內突擊解決。教師的教學不再以學生為中心,而是以完成行政培訓任務為中心就是這麼出現的。這無疑讓受訓教師的日常生活、學生的日常生活、學校的日常生活走了樣。
名目繁多的培訓會議,讓學習培訓變了味。在很多校長眼裏,在職培訓關乎教師個人發展,不僅有利於教師個體專業素養的提升,更會增加教師個體的經曆資本,並稱“培訓是給教師最大的福利”。但細數當前風靡各地的教師培訓會議,就會發現“教師最大的福利”似乎已經變了味。當“培訓”以“教師最大的福利”的麵孔出現時,這種“培訓”的“培訓形式”也不得不發生微妙的變化。細觀這類培訓,在課程設置時往往會冠以各種“參觀訪問”的名目。“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在培訓課程上設置“參觀訪問”的子課程本身並不過分,過分的是當所有受訓教師參與活動不是以習得教育教學知識、增強教育教學管理能力為目的,而是以“參觀訪問”為目的時,整個培訓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還有一種培訓,就是參加全國性的、地方性的年會、交流會議等。這類會議一般由某個知名人士、知名機構或知名地域發起,整個培訓活動不僅聲勢浩大而且場麵壯觀。這類“重要的”培訓會議一般會經曆開幕式、專家發言、參觀學習、觀賞演出、組織機構頒獎等環節,但最重要的是這類培訓一般會收取比較高昂的培訓費用。這類培訓看起來似乎十分重要,聽起來也著實重要,真正參與其中也確實覺得很重要,但教師經驗的習得並不能僅僅靠幾場專家報告、學生表演觀摩而獲得。
培訓內容讓學習培訓失了真。一是“特色學習”的培訓內容。學科教學的優質課、公開課、精品課以及特色班主任的工作技術、特色班集體的操作係統都可以成為比較好的培訓起點和培訓依據,但這些元素不能成為培訓內容的全部。如果培訓組織者隻是組織“特色”的宣講和宣傳,往往隻能起到“鼓勵先進”的目的,而不能真正達到培訓成長和能力提升的效果。二是“新興事物”的培訓學習。教育教學中有許多“新興事物”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地學習和掌握。教師培訓在以這些“新興事物”為培訓內容時,最好能夠考慮到“新興事物”能否在教學評價中及時體現。如果受訓教師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在新興事物的學習中,卻無法在教學評價中獲得有利地位,就會打擊受訓教師的培訓積極性。三是純理論和政策的宣講學習。這類培訓內容一般離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培訓的形式大於培訓的內容,在受訓教師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仙林分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