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幸福教育的道路上共同前行
獨家策劃
作者:餘曉靈
2014年6月,在“全國幸福學校共同體”的籌備會上,我首次見到了淮安市實驗小學的戴銅校長,共同的教育理想追求,讓我們一見如故。這次拜讀該校的相關文章,則進一步了解了戴校長及其學校的辦學理念與辦學實踐,受益匪淺。
淮安市實驗小學作為一所百年老校,一方麵傳承了學校厚重的曆史文化,一方麵堅持不懈地銳意進取和創新,讓我感動。學校的創始人、民國時期的教育家李更生先生提出的“動的教育”“從事上磨煉”的教育思想,放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百年來,學校的教育理念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從“輕負擔,高質量”的響亮口號,到今天的“生本教育”“幸福教育”,一直在與時俱進,不斷發展。這樣的學校精神是非常值得稱道和學習的。
近年來,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如何能真正辦好一所學校,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校管理者思考的問題。2008年,我所在的北京市第十九中學通過教代會的討論,把“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確定為我們的辦學理念,這當中的關鍵詞就是“幸福”,這也是我對淮安市實驗小學的教育實踐深感共鳴的原因。
在對辦學理念進行闡釋的時候,我們明確提出: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同時也是一個過程。我們要通過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良好心理素質的訓練,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和優秀的人格,擁有為幸福人生而奮鬥的激情、理智、意誌和本領,三年習得,終生受益。在遵循身心發展、教育、教學和管理等規律的基礎上,選擇有利於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教學內容、形式和方法,開發潛能,發揮優勢,鼓勵創新,實現每個學生的幸福成長,並為幸福人生打下良好基礎。同時,還要引領學生將成長過程變成享受幸福的過程,即通過自己的艱苦奮鬥,去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獲取成功,從而享受更持久、更豐富、更深刻的幸福。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也是一所百年老校,2016年將迎來建校百年慶典。回顧我校這幾年大力推進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再看戴銅校長的闡釋和總結,深感我們在追求幸福教育的道路上誌同道合。
一、“幸福地做教育”,讓教育洋溢快樂
長期以來,在教育中更多突出的是一種“頭懸梁、錐刺股”的痛苦教育,把幸福和教育割裂開來。不僅學生要苦,老師更要做“蠟燭”,當“春蠶”,在犧牲中體現偉大。盡管無論是學生學、還是老師教的過程中都有辛苦的部分,但過度強調苦學苦教,讓學校的色彩太過沉重、灰暗。而在淮安市實驗小學,我們看到的學生是快樂的,他們在課堂上、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體驗著快樂;教師也是快樂的,他們在學校“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中,感受到學校如家的溫暖,也在專業上不斷進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情緒更有助於學習和創新,淮安市實驗小學“幸福地做教育”,讓學校充滿了更多的亮色,也讓孩子們的人生有一個幸福的起點。難怪校友們會對母校沒齒難忘。
二、“做幸福的教育”,讓每個人發揮優勢
淮安市實驗小學提出要把“做幸福的教育”作為工作和行為方式。幸福何來?幸福來自人的體驗和感受,幸福的主體是人,是一個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在淮安市實驗小學,我們看到的是對人的主體地位的尊重,對每一個孩子的尊重,對每一個老師的尊重,同時,也是對教育規律的尊重。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在成長中有不同的需求,學校為他們提供了各種資源,讓他們在各種特色活動中成長。每個教師也有不同的特點,學校也為教師展示自己的“強項”搭建平台。積極心理學認為,發揮優勢是人的幸福感的長期的、穩定的來源,幸福的教育是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
三、推廣幸福教育,承擔社會責任
幸福不僅僅是一時之樂,也不僅僅是一己之樂。積極心理學家彼德森說:“如果你不能給我一個小時來講積極心理學,隻能給我一分鍾,那我要告訴你的是——‘別人也是重要的(Other people matter)’,這就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關懷他人、做有意義的事、貢獻社會,這些不僅具有道德的價值,同時也會給人帶來深度的幸福感。淮安市實驗小學創始人李更生先生“豎起脊梁擔事”的精神至今令人感懷;近年來學校也積極培植和放大優質教育資源,主動擴大辦學規模,支教送教、接待考察、橫向合作等等。這些舉措,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體現,讓我們看到學校對李先生精神的傳承。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述:“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裏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恒久性、終極性價值。”能夠結識戴校長,了解淮安市實驗小學,讓我感覺在幸福教育的道路上並不孤單。願我們在追求與實踐幸福教育的道路上共同前行,體驗快樂,收獲幸福。
(作者係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