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可以折射出陽光的七彩,一顆星可以發射出獨特的光芒。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發展自己,是學校為孩子提供豐富舞台的初衷。科技節、體育節、讀書節、英語節、藝術節……總有一個舞台為你而存在,獨特之美呈現在校園的每個角落,幸福之花正從活動中悄然綻放。
三、學校,沒齒難忘的心靈家園
淮安市實驗小學,從民國時期教育家李更生“豎起脊梁擔事”的大家氣象,到如今“做幸福的人”對教育本真的關照,美好的情愫和永恒的記憶,已經化為一代代學子的生命底色。
1.母校,夢兒開始的地方
明朝《四賢記·出家》曰:“修行報德,慨從我誌,沒齒難忘。”做人之理、做事之法無不在幼時找尋到刻骨銘心的記憶,特別是在一所發蒙的學校所受的教育,在人的童年記憶中更加彌足珍貴。
邢祖援,遙在台灣的實小校友,他至今仍會不時想起故鄉的校園,封封信箋裏訴說著母校的百年滄桑,表達著對母校的思念。花草樹木皆有情,恩師夥伴難忘懷。
吳俠,上世紀30年代校友,曾為國家機械工業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在回憶母校時十分感慨:“……卞校長及老師,在國難、家難當頭,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猶不畏艱險,不計名利,不辭辛勞,致力辦學,培育後代,誠可敬可貴也。”
季忠民,上世紀70年代校友,也常常談起兒時的回憶:“記得那時學校課外作業很少,每天回家不要半個小時作業即可完成,剩餘時間盡可玩耍。學校每周有兩節體育課和一節音樂課,到時便是同學們歡樂的天堂。”
羅文華,曾任實驗小學副校長,更是與百年實小結下了一世情緣:“母校50歲生日時我成了一名學生;母校66歲生日時,我和學友在母校實習;母校68歲生日時,我被組織調到母校工作。”
一棵樹、一堂課、一本書、一次活動……校友們的訴說猶如顆顆珍珠,連綴起學校的全部。
走在美麗的幸福廣場,綠樹掩映,高大的香樟樹襯托起百年老校的魅力。廣場一側的“樂此”水池,意為“樂此不疲”,那古樸的筆跡出自學生稚嫩之手,錦鯉歡暢的影子,仿佛活潑潑的孩童。操場的西南角,豐濟倉碑亭掩映在綠樹叢中,與“春風風我”亭相映成趣。走進桃李園,李更生先生的銅像矗立在廣場中間,背後的銘文記錄著他老人家教育的情懷。
2.關愛,遠行學子的珍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淮安市實驗小學努力關注“每一個”,堅守“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愛幼及幼的兒童立場。尊重、理解兒童,發現、研究兒童,讓菁菁校園成為孩童永遠的家。
2012年畢業的一位小魯同學,身患小兒麻痹症,但是實驗小學給了她生活的溫暖和成長的力量。五年級時,教室按照班級順序被分在了三樓。考慮到她行動不便,學校專門把教室安排到靠路邊的一樓。因為行動不便,她在學校不敢喝水,否則會不方便上廁所。了解到這樣的情況後,學校專門在一樓衛生間裝了一個專用的坐便器。課間,同學們怕她寂寞,爭相和她聊天;課堂,她的作文經常被老師作為範文向同學們展示。六年級,小魯同學順利畢業,當她和家長手捧鮮花,敬獻給校長和老師的時候,感動在彼此心中蕩漾、流淌。
在實驗小學,每年的教師節都會有一道獨特的風景,成百上千的畢業生返校拜訪恩師。他們沒有忘記生命成長中母校給予自己的那縷陽光!因為,這陽光中綻放的精彩是由師生共同鑄就,它會陪伴自己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因為,這陽光中醞釀的感動是由師生共同體味,它會給予自己愛與寬容的記憶;因為,這陽光中植根的溫暖是由師生共同珍藏,它會激蕩起彼此心中幸福的滋味。學校賦予學子生命成長的陽光,以及溫暖的情懷,如愛之鏈,推己及人,傳遞著愛與幸福。
哲學家懷特海說:“當一個人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淮安市實驗小學能給予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呢?戴銅校長這樣表達:教師們要努力讓學校成為學生成長的福地,為每一個孩子打下生命成長最初的底色,給孩子一生受用的、可以帶得走的東西。在我們看來,忘卻的總會忘卻,不該忘卻的也永遠無法忘卻。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學校都將是每一位學生精神成長的家,心靈皈依的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