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把時間流成幸福的河
獨家策劃
作者:孔陶安東
“看,我們的學校,北有淮河屏障,自古多賢豪;運河一帶南來,給我們文明不少,兄弟姐妹同讀同遊,一生哪得青春好。努力努力齊努力,光明大道我們要自己找。漫說我們年紀小,須知未來的一切,全仗我們建造……”稚嫩童聲,從江淮大地、古運河畔的一所小學傳來。
“惟師範附屬小學,本為各小學模範,學童來學,較他處為踴躍。”這是1910年《江寧學務雜誌》對一所小學的盛讚。楊九俊先生在該校百年校慶叢書序中,這樣評價:“好大一棵樹,淮安市實驗小學風雨百年,根深葉茂。”
當下,淮安市實驗小學,“五區布點、幼小銜接、資源共享、特色發展”的超萬人規模的辦學格局,令人矚目;“辦幸福教育、建幸福學校、當幸福老師、育幸福學生”的辦學品質,直指教育本源……“淮安實小現象”,在淮安、在江蘇,已經成為優質學校成長的新範式,被廣泛推崇和研究。
曆史是一條河流,百年傳承的淮安市實驗小學,把過去、現在和未來流成一條幸福的河。對此,《江蘇教育》雜誌主編張俊平先生曾形象地表述為:“真正意義的學校是人心靈向往、流連忘返、沒齒難忘的地方”。
一、學校,心靈向往的精神樂園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學校,不僅彌漫知識的芬芳,洋溢人文的情懷,它更應是一處心靈向往的精神樂園,其辦學思想和理念、辦學特色和成果,應成為召喚人成長的精神向往和行動追求的目標。
1.到江蘇名校當老師
2012年9月,實驗小學的校園裏多了兩位老師——田霞、趙贇。她們從遙遠的新疆建設兵團農七師,跨越3780公裏的路程來到淮安市實驗小學,她們是為了追尋心中那個美麗的教育夢想——到江蘇名校當老師。掛職鍛煉給了她們機會。
2013年元旦將至,兩位老師收拾行李,準備趁假期回老家一趟。在一次教研活動間隙,他們聽到實小老師對學校元旦晚會的描述,那是學校一年中最盛大的師生聯歡——實小人稱為“我們的春晚”。兩位老師內心不由得澎湃起來:我也是實驗小學的一員,我也要參加“春晚”,我要過完整的實小老師的教育生活。下班後,兩位老師悄悄地退了回家的飛機票,主動加入到實驗小學一年一度的“春晚”彩排活動中。
緊張的教學之餘,她們和實小的老師一同投入到以年級為單位的節目訓練和排演中。從節目創意到編排設計,從服裝道具準備到舞台彩排演練,她們充分感受到實小人做任何事的精致和高標準,更感受到實小人放歌心靈、擁抱幸福的陽光心態和美好情懷。在她們的內心深處,自己儼然是實驗小學的一分子。
田霞老師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在被幸福所包圍的校園裏,我看到、聽到和感受最多的就是幸福。”趙贇老師在離別時幾度哽咽,數次落淚:“我萬裏迢迢來到實驗小學掛職鍛煉,在這所學校,我體會到了教育的規範、獨特、厚重和溫暖,感受到實小辦學思想的前沿,辦學情懷的博大,教育管理的精益求精。這是一種緣分,這裏的領導和老師給了我家的溫暖,我把自己也當作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我收獲了滿滿的幸福。”
見微知著,一葉知秋。近幾年來,淮安市實驗小學積極踐行“幸福教育”的辦學主張,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成長的快樂,每一位教師都享受職業的幸福。顯著的辦學特色,引起眾多教育同行和教育媒體的關注。學校先後接待近20個省份的名校長和骨幹教師來校考察交流,和13個省份的30多所小學結成幸福教育學校聯盟,和多個發達國家的同類學校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學校的辦學經驗被《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江蘇教育》等教育主流媒體作了推介,在省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2.我想到實驗小學上學
特而獨立,色而華美。以品牌塑造特色,以個性謀取發展。實驗小學在百年的發展曆程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學校在教師隊伍建設、素質教育實踐等方麵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2013年8月的一天,校園裏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
“大孫子,這是爺爺小時候上學的地方,如果你也到這裏上學,咱爺孫倆就成了實小校友啦!”一位老人對一個頑皮的孩童說。
“爺爺,不是爺孫倆,爸爸也是實小學生,我們都是實小校友。”孩童大聲糾正。
“爺爺,我喜歡這裏,你看,有好玩的機器人,有架子鼓表演,還有足球比賽。”孩童一邊牽著爺爺的手,一邊指著畫廊裏的照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