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理想學校的追尋者致敬
獨家策劃
作者:張俊平
什麼樣的學校才是理想的真正意義上的學校?這是一個問題。盡管無數的辦學者上下求索、“為伊消得人憔悴”,但山依舊是山,問題還是問題。
讓我們倍感興奮的是,在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校長戴銅和他的老師們,正在用自己樸素無華的思想、腳踏實地的行動,詮釋和塑造這樣一所在他們看來是具有真正意義的理想學校: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他們每天心靈最向往的地方就是學校、教室,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上學”“上班”;進了校園、到了教室,總有許多問題、事情讓他們頑強地入迷,總覺得時間“像子彈飛”,放學了、下班了,他們都有點依依不舍;對於那些已經退休的老師和已經畢業的學生,曾經教學或求學過的校園和校園生活,也總是像一首歌唱的那樣,讓他們“一遍遍懷想”——他們懷想的是一段人生經曆,也是一段心路曆程,而洋溢其中的除了哲學家周國平先生所說的“優秀”和“幸福”,還有“豐富”和“快樂”。
戴銅和他的老師們的思想與行動,贏來了一片掌聲與喝彩,也引發了人們(既有實踐者,也有研究者和觀察者)的思考和追問:什麼是真正意義的理想學校?或許,它應當是有靈魂的——不管怎麼表述,學校的辦學主張一定是指向人,指向人的身體、心靈和智慧的生長;或許,它應當是有意思的——校園生活一定是豐富多彩和妙趣橫生的,同時也一定是自由和自在的;或許,它應當是有意義的——師生共同生活,相互成全,正像雅斯貝爾思所說的那樣,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每一個人都在自覺地“為他者”中發現自我的價值,實現自我的意義。其實,理想的真正意義上的學校並沒有也不可能有標準答案和基本模式,一切都在研究者和辦學者的思想與實踐、追尋與實驗之中。
有道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盡管如此,畢竟已經有人在路上。讓我們充滿信心的是,戴銅和他的老師們並不是“獨行俠”,在他們的前麵已有“先知者”投石問路,後麵更有“後來人”呐喊而上。他們一個人帶領一群人,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矢誌不渝地向著理想的學校“前進,前進,進”。地平線在前方;隻要有這樣的胸懷教育理想的教育人,隻要他們永不停下追求理想學校的腳步,中國的教育夢就有實現的希望,真正意義上的學校就不會隻是在我們的心頭縈繞、夢裏出現。在推出本期“獨家策劃”的同時,我們還要由衷地向理想學校的追尋者們說一聲:謝謝您,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