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第一章5 長壽的奧秘——腸內新鮮
人們大都認為心、腦、肝、腎等髒器與健康密切相關,而對腸卻不屑一顧。殊不知,腸道健康與否也關乎生命的安危。
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環境,它的正常或失調,對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著名科學家梅契尼可夫認為,如大腸內微生態環境失調,有害細菌產生的毒素被腸壁細胞吸收後會引起慢性中毒,導致人體的衰老。這便是“自身中毒”學說。
嬰兒出生一兩天後,隨著吃奶、喝水,一些細菌便乘機進入體內,到腸道內“安家落戶”,成為人體的終生“伴侶”。在嬰兒時期,腸道內充滿了雙歧杆菌等有益菌群,孩子斷奶吃飯後,腸道菌群漸漸發生變化,到成年人時,擬氣杆菌等中立的厭氧菌逐漸增殖,而有益的菌群則逐漸減少,這種格局可貫穿整個成年期。有人曾統計,腸道內有雙歧杆菌、乳杆菌、大腸杆菌、擬氣杆菌、產氣莢膜杆菌、梭菌、變形杆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多達100多種約10萬億個細菌,重達2公斤。其中雙歧杆菌比大腸杆菌多1000倍,約有1000億個。龐大的菌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製約,處於相對平衡狀態,組成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環境,成為維護人體健康的天然防線。
腸道內的有益菌群能幫助人體合成B族維生素、維生素K、葉酸等以及食物中沒有而人體又必需的維生素,尤其是乳酸杆菌類細菌,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滿足人體的需求;有些細菌含有酶類物質,參與體內蛋白質、脂肪、糖類物質的代謝;有的細菌能產生丁酸、醋酸等抗菌物質,抑製有害細菌的生長繁殖,增強機體的防禦能力,使人免於疫病;雙歧杆菌和乳杆菌還有阻止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合成,起到預防消化道癌症的作用;而乳杆菌分泌的大量乳酸,可加快腸道蠕動,促使糞便盡快排出體外,減少有害毒素對腸壁的刺激,有利於防止大腸癌的發生。
腸道內微生態環境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於是,科學家提出了“腸道年齡”的新概念。所謂腸道年齡,實際上就是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腸道內菌群勢力分布變化的階段反映,並作為一種反映體質狀況的健康數據。通過腸道菌群之間的平衡程度,人們可判斷腸道是否有老化現象。日本理化研究所微生物室辨野義己教授調查發現,10~20歲青少年的腸道年齡呈明顯老化趨勢,而女孩子尤為顯著。有些正值花季的少女如按腸道年齡推斷,卻有60歲。這一現象,與他(她)們不良的飲食習慣等生活因素密切相關。有一些中老年的公司職員,因工作緊張繁忙,經常參加酒宴應酬,過重的精神壓力而產生焦慮、抑鬱等情緒,導致神經內分泌係統功能失調,腸道生理功能紊亂,使腸道內微生態環境失去平衡,進而造成腸道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