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第一章3 體內六小“靈童”
“靈童”原本是藏傳佛教用語,在此,我們借用來比喻六腑的神奇妙用。人體是血肉之軀,食物是造血的原料,而六腑的功能是傳運水穀(飲食)。
六腑指的是胃、大腸、小腸、膀胱、膽和三焦,是五髒的助手或附屬機構。《素問·五藏別論》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關於它們各自的功能,具體如下:
1.胃
胃,居於膈下,腹腔上部,中醫將其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中部稱中脘,即胃體部位;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穀,胃以降為和,與脾相表裏。
(1)胃主受納、腐熟水穀
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於胃,故稱胃為“太倉”、“水穀之海”。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故又稱胃為“水穀氣血之海”。《素問·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是;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容納於胃中的飲食水穀,經過胃的腐熟後,下傳於小腸以進一步消化吸收。如果胃的這一功能發生障礙,可出現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脹痛等。
胃的受納腐熟水穀功能必須與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故脾胃對飲食水穀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為“胃氣”。胃氣的盛衰有無,直接關係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存亡,因而又稱脾胃為人的“後天之本”。
(2)胃主通降,以降為和
飲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後,必須下行而入小腸,以便進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在藏象學說中,胃的通降作用還概括了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於大腸,以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若胃失和降,則影響食欲,並出現口臭、脘腹脹滿疼痛等;胃氣上逆則出現噯氣吞酸、呃逆、惡心、嘔吐等。
2.大腸
大腸居於下腹中,具有“上傳下達”的功能,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大腸與肺相表裏。
大腸接受經過小腸泌別清濁後所剩下的食物殘渣,吸收多餘的水分,形成糞便,經肛門而排出體外。《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的這一功能是胃的降濁功能的延伸,同時與肺的肅降有關。如大腸傳導失常,可出現大便質量以及次數的異常變化,如泄瀉或便秘或便膿血等。
3.小腸
小腸位居腹中,其上口在幽門處與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闌門處與大腸之上口相連。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小腸與心相為表裏。
(1)小腸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接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變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腸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並對其作進一步消化,將水穀化為精微。《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這一功能異常,可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2)小腸主泌別清濁
小腸將經過進一步消化後的飲食物,分別為水穀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並將水穀精微吸收,將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同時吸收大量的水液,而無用的水液則滲入於膀胱排出體外。因而,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還和大便、小便的質量有關。如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正常,則二便正常;反之,則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
4.膀胱
膀胱位於小腹中,與尿道相通,主要功能是將多餘的水液、有害物質轉化為尿。人體內的水分以及許多有害物質在腎髒的作用下,進入膀胱轉化為尿,最後再由尿道排出體外。膀胱將多餘的水液、有害物質轉化為尿,離不開腎的大力協助,單靠膀胱“單打獨鬥”,此過程根本無法順利進行。
5.膽
膽居六腑之首,又屬於奇恒之腑。膽與肝相連,附於肝之短葉間。膽與肝又有經脈相互絡屬,而為表裏。《素問·本輸》稱“膽者,中精之府”內藏清淨之液,即膽汁,膽汁直接有助於飲食物的消化。
膽的生理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膽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製和調節。其由肝之精氣所化生,彙集於膽,泄於小腸,以助飲食物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則可導致膽汁生成和排泄異常,影響飲食消化吸收,則可出現多種消化不良症狀,如厭食、腹脹、便溏等;膽汁外溢則發為黃疸,表現為目黃、身黃和尿黃等。
由於膽本身並無傳化飲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貯藏精汁,故又屬奇恒之腑。
6.三焦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不像其他髒腑一樣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器官,它是諸多髒腑部分功能的概括,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上焦包括心、肺,主要功能是輸送營養物質;中焦包括脾、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營養物質;下焦包括腎、膀胱、大小腸、女子胞等,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