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第二章4 氣虛體質者宜重“五養”
傳統醫學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人體的“正氣”有促進生長發育,保衛身體及抵禦疾病侵襲的生理功能。
氣虛體質的人容易感冒,也比較容易生病。體形消瘦或偏胖,身體容易疲倦,全身乏力。另外,還伴有麵色蒼白,說話聲音低微,稍微活動則出汗,心悸,舌淡苔白,脈虛弱等身體特征。
《朵病源流犀燭》中有:“氣虛者,脾肺二經虛也。或飲食,或勞倦,氣衰火旺,四肢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自汗心煩,心渴補中氣。”
氣虛者的養生關鍵在於補氣。中醫認為,腎為氣之根,脾為氣之源,故補氣重在補脾益腎。如果氣虛,我們可以按下麵幾種方法治愈。
1.飲食調養
氣虛者食養宜補氣健脾。常用的藥物及食物包括人參、山藥、蓮子、大棗、黃豆、薏仁、胡蘿卜、香菇、雞肉、牛肉等食。
2.精神調攝
氣虛者精神情緒常處於低落狀態。精神調攝即要讓精神振奮起來,變得樂觀、豁達、愉快。
3.運動健身
氣虛者不宜進行大運動量的體育鍛煉,可多做內養功、強壯功。
(1)摩腰:將腰帶鬆開後端,雙手相搓,以略覺發熱為度。將雙手置於腰間,上下搓摩腰部,直至感覺發熱為止;
(2)“吹”字功:直立,雙腳並攏,兩手交叉上舉過頭,然後彎腰,雙手觸地,繼而下蹲,雙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連續地做10餘次;
(3)蕩腿端坐,兩腳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轉動身體3次,然後兩腳懸空前後擺動10餘次。
4.環境調攝
氣虛者適應寒暑變化的能力較差,寒冷季節常感手腳不溫、易感冒。因此,冬季要避寒就溫。有人指出,若在秋季每日進行1次冷水浴,每次15~20分鍾,則可大大提高適應冬季嚴寒氣候的能力。
5.藥物補養
偏脾氣虛者宜選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偏腎氣虛者可服用腎氣丸;屬肺氣虛者,可常服補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