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6章 1 讓氣血暢行無阻的養生方式:導引(1 / 1)

第八篇第二章 補足氣血,讓生命如蓮次第開

1 讓氣血暢行無阻的養生方式:導引

“導引”是一項以肢體運動為主、配合呼吸吐納的養生方式,源於上古的舞蹈動作。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熊經”、“鳥伸”等術勢。如《莊子·刻意篇》裏記載:“吹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以好也。”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導引圖》的40多種姿勢,便是先秦導引術的總結。早期的導引實際上包括了氣功和按摩,隋唐以後,氣功、按摩逐漸從導引中分離出來。導引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養生方法,曆代皆有發展,代表流派如周代王子喬始創的赤鬆子導引法、唐代高僧鑒真所創的鑒真吐納術、宋代高僧廣渡始創的廣渡導引術和清代曹廷棟創設的老人導引法等。

我國古代中醫學家一般認為導引是一種肢體、筋骨、關節的活動,能夠引導體內氣機趨向平和,活動肢體使其柔軟,最終使人“骨正筋柔,氣血以流”。

導引屬於中國傳統的養生運動,它不同於現在的某些以展示人體極限能力為目的的競技體育項目。競技必須竭盡全力,因而在運動中難免會受到損傷。因此,競技體育與養生鍛煉並不相同。中國傳統的養生原則,講究“閑心”(精神要悠閑)、“勞形”(形體要運動)。

導引正是為“閑心”、“勞形”而設。就“勞形”而言,又必須“常欲小勞,但莫大疲”,也就是說要輕微運動,不要精疲力竭。在這一點上,導引鍛煉與印度瑜伽等鍛煉方法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兩者都是通過緩慢平靜的動作,使身體各部分的肌肉、關節得到充分鍛煉。高明的瑜伽師,其肢體柔軟如嬰兒,這完全符合中國古代老子的養生思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可見,柔軟意味著生命力旺盛,僵硬意味著機體趨向老化。人體衰老的先兆之一就是關節僵直、活動欠佳,甚至步履蹣跚、老態龍鍾。因此,中國的導引、印度的瑜伽,都是為柔筋軟體而設,並不追求肌肉發達,力量強大。

至於“骨正”,是為了糾正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軀體“不正”現象。人體就好比一棟房屋,骨骼就是這棟房屋的梁柱,而脊柱就相當於房屋的大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因各自的生活習慣,或外力的因素而產生一些特殊動作。久而久之,人體骨骼就會出現歪斜而導致某些疾病的發生,導引則是最好的矯正骨骼的運動方法。導引的正骨作用,是通過自我舒緩的動作實現的,不需要強大外力的參與。許多民間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如八段錦、易筋經等,都屬於導引的範疇。

這些鍛煉方法的共同特點是動作和緩自如,可以最大限度地活動筋骨、肌肉、關節而不易造成損傷;可以促使血液循環平穩和緩(而非處於興奮狀態)、組織器官大量吸收氧氣,卻不會使心髒跳動劇烈,血壓突然升高,新陳代謝突然加快。因此,導引是老幼皆宜的運動良方,隻要按一定的方法和緩地運動肢體關節,使全身氣血流暢,就能夠達到導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