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7章 4 氣養生要訣(2 / 2)

夏至(6月21日)——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心靜自然涼”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小暑(7月7日)——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心煩不安,疲倦乏力。

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髒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髒機能的旺盛,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

大暑(7月23日)——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大暑是養生保健“冬病夏治”的最佳治療時機,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等陽虛證。

立秋(8月7日)——秋內應於肺,肺在誌為悲(憂),悲憂易傷肺,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起居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著衣不宜太多。

處暑(8月23日)——首先調整的就是睡眠時間。秋季養生之所以強調保證睡眠時間,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

白露(9月7日)——白露節氣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特別是對於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上述疾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凡是因過敏引發的支氣管哮喘的病人,平時應少吃或不吃魚蝦海鮮、生冷炙燴醃菜、辛辣酸鹹甘肥的食物,最常見的有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花、黃花菜、胡椒等,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秋分(9月23日)——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收斂神氣。九九重陽登高觀景可使人心曠神怡,也是調節精神的一方良劑。

寒露(10月8日或9日)——“金秋之時,燥氣當令”,如果調養不當,人體會出現咽幹、鼻燥、皮膚幹燥等一係列的秋燥症狀。所以暮秋時節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製品等柔潤食物,少食辛辣之品。

霜降(10月23日)——霜降之時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屬金,五時中為秋,在人體五髒中屬肺,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中應以平補為原則。

立冬(11月7日)——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力求其靜,控製情誌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起居調養強調“養藏”,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飲食調養要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應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小雪(11月22日)——小雪節氣前後,天氣時常陰冷晦暗,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是那些患有抑鬱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抑鬱症的發生多由內因即七情過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的變化,調神養生對患有抑鬱症的朋友就顯得格外重要。

大雪(12月7日左右)——大雪節氣後,天氣越來越涼。雪後的大風使氣溫驟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時多。有些疾病的發生與不注意保暖有很大關係,所以要注意保暖。

大雪節氣的飲食可參考小雪養生的飲食。

冬至(12月22日)——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養生的重點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尤其是中年人,靜神少慮,應勞而勿過,節欲保精,欲不可縱。

小寒(1月5日或6日)——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後,髒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既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目的。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大寒(1月21日)——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古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