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第一章4 二十四節氣養生要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為適應“天時”、“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綜合了天文與物候、農業氣象的經驗所創設。
從古人對節氣最早的命名,如《尚書》記載的“日中”、“宵中”等,可知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太陽有著密切的關係。“節”的意思是段落,“氣”是指氣象物候。
每個節氣的專名均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而同在藍天下,人其實是和農作物一起生長的。所以,養生完全可以隨著節氣走。
立春(2月4日)——立春養生要注意保護陽氣,保持心境愉悅的好心態。此時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太快地脫去棉服,應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怠思眠狀態。
飲食調養方麵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有目的地選擇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進食。
雨水(2月28日)——雨水節氣著重強調“調養脾胃”。
飲食調節: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應少酸多甜,以養脾髒之氣。可選擇韭菜、百合、豌豆苗、薺菜、春筍、山藥、藕等。
驚蟄(3月5日)——驚蟄節氣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調養。
陰虛者: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心中時煩,少眠,便幹,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
飲食要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等。太極拳是較為合適的運動項目。
陽虛者:多形體白胖,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怕寒喜暖。
宜多食壯陽食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及日光浴都是適合的鍛煉項目。
春分(3月20日)——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
此時人體血液和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飲食調養應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必佐以蔥、薑、酒等溫性調料,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清明(4月5日)——乃天清地明之意,是高血壓的易發期。
在調攝過程中應當減輕和消除異常情誌反應,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太極拳作為首選鍛煉方式;避免參加帶有競賽性的活動和負重性活動。飲食應定時定量,形體肥胖者,應多食瓜果蔬菜。老年高血壓者應特別強調低鹽飲食。
穀雨(4月20日)——穀雨節氣以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等。
肋間神經痛在治療上離不開疏肝行氣、活血通絡的原則。
坐骨神經痛病因不外乎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應辨證施治,使營衛調和而弊病得解。
三叉神經痛常突然發作,呈閃電樣、刀割樣難以忍受,針灸對此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立夏(5月5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髒的特別養護。
立夏節氣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淤滯,以防心髒病的發作。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具體到膳食調養中,我們應以低脂、低鹽、清淡為主。
小滿(5月21日)——在小滿節氣的養生中,我們要特別提出“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點。小滿節氣是皮膚病的高發期,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綠豆、冬瓜、絲瓜、黃瓜、藕等;忌食膏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等。
芒種(6月5日)——芒種節氣裏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起居方麵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勞,有利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