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第一章2 “七情”與人體五髒的關係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在認識周圍事物或與他人接觸的過程中,對任何人、事、物,都不是無動於衷、冷酷無情的,而總是表現出某種相應的情感,如高興或悲傷、喜愛或厭惡、愉快或憂愁、振奮或恐懼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或心情稱之為“七情”,在正常範圍內,七情的變化對健康影響不大,也不會引起什麼病變。《黃帝內經》裏說:“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說,一個人有時高興,有時發怒,有時憂愁,有時悲傷,好像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有時候下雨、有時候幹燥一樣,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內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過,則能導致人得多種疾病。
1.喜——傷心
喜,指狂喜。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複機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淮南子· 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癡呆等。
2.憂——傷肺
憂,是指憂愁、苦悶、擔心。表現在情緒上,多為悲傷痛哭,氣怯神弱。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少言少語,鬱鬱寡歡,意誌消沉,獨坐歎息;重者,難以入眠,精神委頓或緊張,心中煩躁,並會導致咳喘、呃逆、嘔吐、失眠、便秘、陽痿、癲癇等症,甚至誘發癌症或其他疑難重症。
3.怒——傷肝
怒,指暴怒或怒氣太盛。它是由於某種目的和願望不能達到而發怒,可表現為暴跳如雷、拍桌大罵、拳打腳踢、傷殺人畜、毀壞器物。輕者會肝氣鬱滯,食欲減退;重者便會出現麵色蒼白、四肢發抖,甚至昏厥死亡。
4.思——傷脾、胃
思,是指集中精神考慮問題,但思慮過度也會導致多種病症。其中最易傷脾,脾胃運化失職,則食欲大減,飲食不化,故中醫有“思慮傷脾”之說。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大腦高度緊張的知識分子,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潰瘍病,這和中醫的“思慮損傷心脾”的理論是一致的。
5.悲——傷肺
悲,是指悲傷、悲痛、悲哀。如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或者是失戀,或者是丟失了心愛的珍貴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災,等等。這些都會使人感到非常傷心和難過,傷心到極點便會變成沮喪和絕望。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鬱結,意誌消沉。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悲則氣消。”悲慟欲絕,還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傷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癌症或別的疑難重症。
6.驚——傷腎
驚,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件,心理上驟然緊張。如耳聞巨響、目睹怪物、夜做噩夢等都會受驚。受驚後可表現為顏麵失色、神飛魂蕩、目瞪口呆、冷汗滲出,肢體運動失靈,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則驚叫,大小便失禁,常謂如“驚弓之鳥”。
7.恐——傷腎
恐,是指恐懼不安,心中害怕,精神過度緊張。例如,臨深淵、履薄冰、人將捕之等。嚴重者亦可導致神昏、大小便失禁。中醫認為,恐懼過度則消耗腎氣,使精氣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調而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泄等症,嚴重的會發生精神錯亂、癲癇病。恐與驚密切相關,略有不同,多先有驚而繼則生恐,故常驚恐並提。然驚多自外來,恐常由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