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章5 飲食合理,讓中風遠離
中風是一種發病急驟而又很危險的疾病,一般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隨後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為主要症狀。中醫所說的中風,類似現代醫學中的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栓形成、腦血管痙攣以及麵神經麻痹等疾病。一般以中老年人為多。
由於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髒病均與飲食有關,所以預防中風必須注意飲食,隻有飲食合理了,才能讓中風遠離。
1.多食高蛋白質飲食
蛋白質飲食可降低中風發病率,長期食用高蛋白飲食能延緩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血管彈性減退,使腦血管的反應性得到改善。近來研究發現,蛋白質中的甲硫氨酸和牛磺酸能改善中樞神經係統對血壓的調節功能,降低血壓,改善血管彈性,還能促使鈉鹽從尿中排出。牛奶、魚、瘦肉、蛋白中都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
2.適量攝入碳水化合物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麥等含有較多的糖,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可在體內轉變為甘油三酯,使血脂增高,長期的高血脂可引起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所以每天碳水化合物要適量,不宜過多,有人提出中老年人每餐主食隻吃八成飽就可以了。
3.嚴格控製脂肪、膽固醇的攝入量
脂肪食物尤其是動物脂肪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能使血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加速了體內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動物內髒、蛋黃、魚子、肥肉等含膽固醇量較高,應當控製。有人提出每日膳食中限製脂肪含量在30克以內,對預防中風有一定意義。牛奶、淡水魚膽固醇含量較低,豆製品含有植物固醇類,能減少膽固醇的吸收,可適當多吃些。水果和新鮮蔬菜中含有大量纖維素和果膠,能降低膽固醇,所以每日要有充足的水果和新鮮蔬菜。
4.限製食鹽攝入量
食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無機鹽,但攝入過多能使血壓增高,血小板功能亢進,導致中風。據調查,凡攝鹽量高的地區,中風發病率也相應增高。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高血壓病病人每日攝鹽量以3~5克為宜。據統計,我國食鹽攝入量普遍偏高,多數超過10克,北方有些地區甚至超過16克,對於預防高血壓中風極為不利。
5.盡量少喝酒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即乙醇,是一種對人體各種組織細胞都有損害的有毒物質,能損害大腦細胞、麻醉大腦皮質,使人智力減退,膽固醇增加,促進動脈硬化。長期嗜酒的人,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血壓增高。過量飲酒者,由於血壓突然上升,血管破裂則發生腦出血。飲酒後有的人發生血管舒縮功能障礙,麵色蒼白、皮膚濕冷、血壓降低、腦供血不足,易發生腦梗塞。慢性酒精中毒的病人,由於動脈硬化、腦細胞損害,常過早地發生智能衰退,嚴重者可成為癡呆。在中風病人中,長期飲酒者,是一般老人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