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料:作料與烹調的顏色濃淡有密切的關係,一般應選用上等的作料。作料中最需要的是好湯(雞湯、肉湯)、好醬油、料酒、蔥、薑、蒜、鹽、醋等。
(3)火候與時間:火候即烹調時所需要的溫度,通常分為烈火、溫火和微溫火等幾種。不同的食物,不同的做法,需要不同的火候。如炒青菜,為了使食品脆嫩,並保持青菜的營養,就必須分批少量,烈火急炒。而溜魚片,就需要微溫的火候,食品才能嫩而漂亮。
(4)顏色:為了使製品美觀,除了食物本身之外,常常還需要加上其他顏色的配菜。例如香酥雞的旁邊可襯上生菜和胡蘿卜,這樣就顯得分外美觀;在製備時,為了使紅菜更紅,就需要加醋。每一種做法應保留其固有的顏色,例如清蒸的食品,不應加醬油,顏色就比較好看。
(5)製品的溫度:熱菜必須熱食,冷菜則必須冷食。食物烹製之後,應立即食用,否則會影響味道和外觀。
4.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食用調味品
調味品是指能調節食物色、香、味等感官性狀的食品。它在烹飪中所起的作用是讓那些原本不起眼的食物變得色彩鮮豔、香味撲鼻、令人垂涎。常用的有油、鹽、醬、醋、糖等。合理食用調味品能夠促進食欲,幫助身體消化吸收,有利於身體健康。
(1)食鹽——增鮮味、解膩、殺菌防腐。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每天都必須攝入一定的鹽來保持新陳代謝,調整體液和細胞之間的酸堿平衡,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另外,含碘的食鹽還有益於甲狀腺。
(2)醬油——以鹹為主,兼具鮮香。使菜肴增味、生鮮、添香、潤色,並能補充養分。醬油中的氨基酸是人體的主要營養物質,尤其是一些人體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必須通過醬油攝取。
(3)食醋——主要起增加酸味、香味、鮮味及和味解膩、去腥除異味的作用。醋能增進食欲,並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同時具有很強的殺菌力。醋還能促進新陳代謝,有效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
(4)辣椒——辣椒中的辣椒素營養豐富,可增強食欲,被廣泛應用於烹調中。辣椒含有多種生物堿能刺激口腔黏膜,促進唾液分泌及胃蠕動,有利於食物消化;辣椒中含有較多抗氧化物質,可預防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同時有利於使呼吸道暢通,治療感冒。
(5)花椒——具有去腥味、去異味、增香味的作用。花椒含多種揮發油和芳香物質,除了有很好的除膻解腥作用,還有止關節痛、牙痛,溫中散寒的功效。
(6)生薑——有獨特的辛辣味。薑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減少血清中膽固醇,解熱、鎮痛、防治感冒、散寒鎮咳等。
(8)大蒜——具有較強抑菌、殺菌作用;蒜苷有促進胃液及膽汁分泌和腸蠕動、降膽固醇、降脂作用;大蒜中的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是一種具有抑製血小板凝集的活性物質,可防止腦血栓形成;大蒜含的硒有清除自由基,阻止亞硝胺合成功能,故有良好的防癌作用。
(9)茴香——作為輔料,可以去腥增香,尤其適合燉菜。有去腥、促進食欲、祛痰、祛風、抗痙攣、治便秘、延長睡眠時間等作用。
(10)大蔥——大蔥性味寒,有發表、通陽、解毒的作用,可防治寒熱頭痛、大小便不通、癰腫等症。大蔥含二烯丙基二硫化合物,對痢疾、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11)桂皮——含桂皮醛、丁香油等成分,可以提高菜肴的芳香味,促進食欲。桂皮辛甜,有散寒、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