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4 酸堿不平衡,體內百病生(1 / 1)

第一篇第一章4 酸堿不平衡,體內百病生

科學研究表明,人體的健康狀況與其體液酸堿度有著極密切的關係。一般而言,體質強健、精力充沛的人,其體液始終保持弱堿性;體質較差、容易犯困乏力的人,其體液常常呈酸性。酸性體質會影響人體健康,導致疾病產生。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人體體液的pH值每下降0.1個單位,胰島素的活性就降低30%。另有報道,癌細胞周圍的pH值為6.85~6.95,呈酸性;而免疫細胞活性最強時的pH值是7.35~7.45,呈弱堿性。也就是說,健康人的體液是呈弱堿性的,大概pH值在7.35~7.45之間,但這部分人隻占總人群的10%左右,而絕大部分人的身體正處於酸化狀態。

酸性體質的人的生理特征是:皮膚無光澤;香港腳;稍做運動即感疲勞;上下樓梯容易氣喘;肥胖、下腹突出;步伐緩慢、動作遲緩。

酸性體質者常會感到身體疲乏、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久而久之就會使身體生病。

由於酸性過多而引起的疾病大致分為四類:

1.胃腸道酸性過多引起便秘、慢性腹瀉、尿酸、四肢酸痛,胃酸過多導致燒心、反酸、胃潰瘍等。

2.強酸或酸性鹽堆積在關節或器官內引起相應炎症,導致動脈硬化、腎結石、關節炎、痛風等疾病。

3.強酸與鈣、鎂等堿性礦物質結合為鹽類,導致骨質疏鬆症等疾病。

4.酸性廢棄物堆積,使血液循環不暢,導致糖尿病、腎炎及各種癌症。

由此可見,身體的酸化會給人體帶來很多疾病,也會使人備受病痛的折磨。因此,如果發現自己的身體有酸化的現象,應及早采取措施以保證身體處於酸堿平衡的狀態之中。

而人們想調節自身的酸堿度,除了多做運動、調節心理外,還要特別注意補充堿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專家告訴我們,每天攝入食物的酸堿比例應該為1∶3。

酸堿食品簡單分類

酸性食品:牛奶以外的動物性食品。

堿性食品:除了五穀雜糧外的植物性食品。

中性食品:油、鹽、咖啡、茶等。

常見食物的酸堿分類

強酸性:蛋黃、乳酪、白糖做的西點或柿子、烏魚籽、柴魚等。

中酸性:火腿、雞肉、鮪魚、豬肉、鰻魚、牛肉、麵包、小麥、奶油、馬肉等。

弱酸性:紅小豆、蘿卜、蘋果、甘藍菜、洋蔥、豆腐等。

中堿性:蘿卜幹、大豆、胡蘿卜、番茄、橘子、番木瓜、草莓、梅幹、檸檬、菠菜等。

強堿性:葡萄、茶葉、葡萄酒、海帶等。尤其是天然綠藻,富含葉綠素,是不錯的堿性健康食品。

注意酸、堿食物的合理搭配,才能維護健康的體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