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忍”

閑話·閑話不閑

作者:陳子展

孔子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的話,這話本來不錯。因為他隻教人忍小事,當然權衡輕重,以成就大計劃,忍耐小事件為是。倘若對方要使你的大計劃弄不成,那就不是小事,隻要你還有做人的血性,一定忍無可忍了。孔子的話雖然這樣說,可是他老先生常常為了一點小事氣得胡子發抖。比如他看見魯國當權的闊人季氏在家裏擅用隻有天子可用的八佾的樂舞,他就氣憤憤地說道:“這個可忍呀!還有什麼不可忍呀!”又有一次齊國打發人送女戲子給季氏,季桓子玩瘋了,三天不辦公。恰好有祭祀,胙肉又忘記分送給孔子,孔子隻好氣衝鬥牛地出走,連官也不要做了。可見孔子還有修養不到的地方。

五代時候,馮道以孔子自比,他的忍性的修養工夫,似乎要比孔子進步,相傳他做宰相的時候,有人在街上牽著一頭驢子,用一塊布寫著“馮道”二字,掛在驢子的臉上,這分明是在取笑他了,他看見了也不理。有個朋友告訴他,他不好再裝聾,隻好答道:“天下同姓名的不知道有許多,難道那個馮道就是我?想是人家拾了一頭驢子,尋訪失主呢。”

俗語道:“宰相肚裏好撐船。”肚皮窄狹,不能容忍,那是不配做宰相的。相傳唐朝有一個宰相,叫做婁師德。他放他的弟弟去做代州都督,要動身了,他叮囑弟弟道:“我本不才,位居宰相,你如今又做了一州的都督,我家闊氣過分,這是人家要妒忌的,你想怎麼了局?”弟弟道:“從今以後,有人吐我一臉的唾沫,我也不敢做聲,隻好自己抹去,這樣或者不致累哥哥擔憂罷?”師德道:“這恰恰是我擔憂的地方。人家要吐你一臉的唾沫,那是因為他對你生了氣。你如今把臉上的唾沫自己抹去,那就會更招人家生氣。唾麵不抹,它會自幹,為什麼不裝著笑臉受了呢!”弟弟道:“謹受哥哥的指教。”這就是婁師德唾麵自幹的故事。這一故事活活描出了為著做官,不惜忍受一切恥辱的心理。

吾家白沙先生,是明朝大儒,他有一篇忍字箴道:“七情之發,惟怒為劇。眾怒之加,惟忍為是。當怒火炎,以忍水製。忍之又忍,愈忍愈勵。過一百忍,為張公藝。不亂大謀,乃其有濟。如不能忍,傾敗立至!”他要學張公藝百忍,可惜他不曾做宰相,像婁師德馮道之流,以忍治國,他隻能學張公藝以忍治家。從家到國,都離不了一個忍字,一忍了事,中國民族算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偉大的民族了。

這個忍字,真可算得咱們唯一無二的國粹。忍的哲學;道家發明最早,不過不曾呈請注冊專利。老子的不爭主義,就在於能忍。他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隻算是他的詭辯。道家每每把黃帝老子並稱,稱做“黃老之學”,其實不對。倘若關於黃帝的史事可靠,那麼,黃帝開國,他是用抵抗主義鬥爭主義戰勝一切的。他把蚩尤趕走,外患消滅,他才開始整理內部,建設了一個像樣的國家。老子主張不爭,主張柔弱,不但不曾繼承了黃帝的道統,他簡直不配做黃帝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