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必敬,逢壽當恭。然而如何敬與恭?眼下的壽宴熱令人悵然。現在,一些地方一些富商或官員,年年設壽宴、公款擺壽宴、企業買單報壽宴者不乏其人。近兩年甚至傳出企業老板富豪動轍上百萬元辦壽宴,以及萬人壽宴等案例。有的借壽宴擺闊氣、耍洋氣、賺人氣,動輒幾桌十幾桌;有的原本對父母缺失關愛和孝心,竟也借壽宴獵虛名;有些手握實權的官員假借壽宴收取紅包禮金,甚至公開索賄受賄。
其實,在老人壽辰之際,子孫通過一定的方式表達孝心,營造孝順長輩的輿論氛圍,本無可厚非。但是孝與不孝的內涵比較廣泛,表達孝心的方式有很多種,孝心側重於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並不在於策劃什麼萬人壽宴,講究一時的排場。壽宴的規模與豪華程度,並不能代表孝心的深淺。
盡管一些富翁為父母辦壽宴強調不收禮品禮金,但動轍耗資百萬搞萬人壽宴仍然遭到了輿論批評。因為,浪費社會財富,誤導社會風氣,刺激公眾神經,公眾心理不平衡,這些都是公眾反感萬人壽宴的原因。其實,公眾真正反感的是一些富人一方麵炫耀財富、鋪張浪費,另一方麵卻是社會責任感缺失。有調查顯示,中國55%的財富掌握在10%的富人手中。在1000萬家注冊公司中隻有1%的公司曾經捐助過慈善事業。中國現有的公益性基金會對境外的捐贈相當依賴。而上海市宋慶齡基金會來自境外的捐助更是高達70%。當下,富人積極參與慈善事業或許是促成貧富心理和解的一劑良藥,然而這些失衡的慈善數據令廣大公眾心理難以釋懷。顯然,事實上,借老人壽辰而顯擺的這種揮霍浪費和窮奢極侈的行徑,與行孝南轅北轍,大部分過壽的老人也並不讚成,因為老人老年生活圖的是安然平淡,老人不願折騰,更不願背負罵名。
建國前毛澤東自己從來不做壽。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翻身得解放,人們想為毛澤東祝壽,但他堅持說:“不做壽,做壽不會使人長壽。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每逢毛澤東生日這天,身邊工作人員總是要提醒他一下,擀碗長壽麵條給他吃。有時,毛澤東還把他身邊工作同誌請來,一起相聚,吃頓便飯,和大家拉拉家常,但仍從不接受別人的宴請。
正如毛澤東同誌說:“祝壽不等於長壽。”作為國風民俗,祝壽的本意是銘記敬老行孝,警惕不孝子孫,老祖宗訂的標準是:“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誌,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按當今說法即: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養。但是,壽宴易延壽難,變壽宴為延壽才不失子孫厚德、晚輩深情。
偶讀《沈圖躲壽》,說的是原國家民航總局局長沈圖為躲友人設宴祝壽而“失蹤”的故事,謳歌沈圖德高望重、纖塵不染的傲骨正氣。他勸誡友人:不要把老人推向前台演戲。對比之下,那些熱衷於把老人當籌碼,借壽宴以圖名利,隻能是違背老人心願的奸孝,而跟風趕潮、鋪張浪費甚至打腫臉充胖子搞豪華壽宴則是愚孝。
壽,可祝可賀不可濫。壽宴,不在豪華與奢侈,而在於老人高興,所以,壽辰宴,重在祝福,重在孝心。
筆者至今依稀記得山村闔家祝壽的情景:壽星穿著齊整新鮮但價廉物美的新衣,端坐在客廳正中高椅之上,子女兒孫依次跪拜於膝下,衷心祝願老人“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老人笑得合不攏嘴,象小孩子一樣開心不已。之後,一家人圍坐於老人身邊,八仙桌旁子孫滿堂,卻沒外人,主婦端上七八個平時少見的菜肴,主夫則斟上自家釀製的玉米酒,子孫紛紛端酒示敬老人,撿老人愛吃好消化的菜肴給老人,期間三言兩語拉些家常,談些家事村事軼聞趣事,一家人團團圓圓,其樂融融——此情此景,恐怕都市再豪華的壽宴也不可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