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皇宮豪紳富賈官商相比,民間壽宴比較簡樸,但不失隆重,也不失溫馨,敬老情深,孝心可鑒。
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之說。但是,按民間不知何時形成的祝壽習俗,祝壽多提前一年,也就是過去所說的虛歲,59歲做六十大壽,69歲做七十大壽。八十、九十、百歲都是如此。現代人祝壽,接受外來風俗習慣,有做88壽的,稱之為“米”壽。有做99壽者,謂之“白”壽,意百僅缺一也。但舊時風俗,百歲老人往往自謙,不言百歲,而隻言 99。取“九十九,活不夠”之意。
最簡樸的當數民間“下裏巴人”的壽宴。普通人家為老人煮幾個雞蛋、蒸一鍋白麵饃,也就算是做壽了。出嫁的閨女則要購置壽糕、壽桃回來孝敬老人。
有錢人家則要大排壽筵,廣宴賓朋,為老人祝壽。客人親友均要饋贈禮品,有送壽幛、壽匾者,但切忌送鍾表,因送鍾與送終諧音故也。貧窮人家不搞壽宴是可以的,但是不做壽是不可以的,即使家徒四壁也不會忘記生日,即使再苦再窮,老人過生日那天也要千方百計給老人煮個雞蛋來吃,中午盡可能煮碗麵條,以示老人“長壽”,略表祝賀。而且從59歲那年做過壽以後,按習俗往後就不能間斷,年年都要做壽。平常小慶,整十歲大慶。
因此,無論有錢人家還是貧寒人家,每當年滿六旬的老人壽誕之日,早飯都要讓老人吃煮雞蛋。將雞蛋煮熟後,用涼水冰過,老人拿在手裏,雙手對揉,俗稱“滾運氣”。據說吃了滾運氣的蛋,老人可以除百病、去晦氣、交好運。
豫西南慶壽,中午飯比較講究,主食必以麵條為主。慶壽食用的麵條,一般要擀得很薄,因薄的含義為瘦,“瘦”與“壽”諧音,老人吃了取個吉祥長壽之意,故民間有“長壽麵條高壽偏”的說法。“偏”也為“偏離”、“拐彎”的意思,意為老人活到長壽的年齡再拐過一個彎兒,如活到八十拐彎兒,是八十多;活到九十拐彎兒,是九十多;一百拐彎兒是一百多,這是世人祝願老人長壽的俗說。為老人慶壽的午餐被稱為給老人“嚼災”,大家把老人的災禍都嚼走了,剩下的隻有平安幸福了。豫西南一帶直到今天,參加壽宴時吃東西叫做替老人“嚼災”,主食多用麵條,俗稱“長壽麵”。麵條下鍋時,不要扯斷,謂之長壽麵。子女要把自己碗中的麵條向老人碗中添一些,謂之“添壽”。
按中原地區舊俗,為老人祝壽,親戚朋友要送壽麵(一般多為掛麵)、壽蛋(雞蛋)、壽糖(紅糖)等禮品,而出嫁的姑娘則要給老人送壽糕、壽桃。這傳說是從古人孫臏開始的。豫西南人孫臏1 8歲時離開家鄉,到千裏之外的雲夢山(今河南淇縣)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1 2年沒有回過一次家。農曆五月初五那天是其母親的80歲大壽,孫臏請假回家為母祝壽,見到母親憔悴的麵容,趕忙從懷中捧出師傅送的桃子獻給母親。孫臏母親吃了桃後,變得健康年輕了。於是,其他人紛紛效仿孫臏,在父母過生日的時候,送上壽桃,表示衷心祝福,此俗沿襲至今。
筆者出生在豫西南農村,過去壽宴比較簡單實用,主要是家人親戚團聚會餐,同祝老人壽誕延年,幸福長壽,主要是討老人高興就行。近些年壽宴興盛,壽宴也變得繁瑣甚至奢侈起來:先招待雞蛋、茶點、長壽麵。有不少地方,請全村、全族吃壽麵,未到的還送上門。吃壽酒,壽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幾個年齡相仿的老者作陪,在裏屋另開一席。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壽之兆。壽宴過後,壽翁本人或由兒孫代表,向年高輩尊的親族賀客登門致謝,俗稱“回拜”。富有人家還於晚上請戲班坐棚清唱(不化妝、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樂伴奏。大多唱喜慶戲文,如《打金枝》《五女拜壽》等。
變味的當代壽宴——奢侈、攀比、作秀、斂財之風日盛
“鬆齡長歲月,鶴語寄春秋”。延年益壽是當今社會民之宿願國之企盼。壽,特指60歲以上的人。舊社會國人命苦壽短,祝壽寥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後,壽有增而祝壽滿足於一碗餃子或兩個雞蛋。1978年後,國益強民益富,城鄉祝壽之風漸起,改革開放30年來,城鄉居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60歲棒勞力,70歲排成隊,80歲拜天地”,於是祝壽之風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