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壽宴的前世今生(1 / 3)

壽宴的前世今生

流光飛舞

作者:許聖義 許昌浩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敬老孝親文化源遠流長,祝壽則是敬老孝親的典型禮儀和傳統習俗。

60年一個花甲,人活到60歲,稱之為花甲之年,就算進入老年了。此時兒女大多已成家立業,也開始為老人祝壽。祝壽自然離不開壽宴。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演繹了不同的壽宴文化與民俗風情。

有史記載最早的壽宴——周天子倡導以孝治天下

據史記載,西周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孝治天下”的天子王朝。

在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周代規定:“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禮記·王製》)“杖”,指老年人拄的手杖,拄著拐杖的老人是受尊敬的人。杖於家、鄉、國、朝之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應該逐步受到更大範圍人們的尊敬。周代不僅倡導尊老敬賢的道德風尚,還要定期舉行養老禮儀。周代的養老禮儀包括朝廷和地方兩個層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視察學校,親行養老之禮,在太學設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寵禮遇。在地方,則每年都要定期舉行鄉飲酒禮,這算是曆史上最早的壽宴了。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享有如此特殊的禮遇。

正是由於西周天子崇孝敬老,在華夏起到了導航作用,到了東周,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在尊老敬老方麵,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係、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孝作為華夏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曆代帝王的提倡,確實是深入民心。

最豪華氣派的壽宴——千叟宴、養老牌,康乾誓將孝道進行到底

在中國曆史上最引起轟動的孝老典故當數乾隆帝的豪舉,也算是曆史上最豪華的壽宴了——千叟宴。

千叟宴始於康熙,盛於乾隆時期,是清宮中與宴者最多的盛大禦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陽春園第一次舉行千人大宴。玄燁帝席賦《千叟宴》詩一首,故得宴名。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適逢清朝慶典,乾隆帝為表示其皇恩浩蕩,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宴會場麵之大,實為空前。被邀請的老人約有3000名。這些人中有皇親國戚,有前朝老臣,也有從民間奉詔進京的老人。乾隆皇帝還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一一斟酒。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老人,據說已有14l歲。乾隆和紀曉嵐還為這位老人作了一個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根據上聯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l歲;下聯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l歲。堪稱絕對。

這場酒局體現出來的皇家氣派自與民間大不相同。不但有禦廚精心製作的免費滿漢全席,所有皇家貢品酒水也都全免。在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們爭先恐後,一邊說著“多虧了朝廷的政策好”,一邊大快朵頤,狼吞虎飲。據說暈倒、樂倒、飽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數。千叟宴這場浩大酒局,被當時的文人稱作“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為了把孝道進行到底,在千叟宴上,乾隆皇帝還製作頒發過一種“養老牌”。每人按年齡不同發放養老銀牌,十兩者為多。據史記載,乾隆銀製養老牌在清朝共發過兩次,一次是乾隆五十年,一次是嘉慶元年。此類銀牌當年抵真金白銀用,所以存世稀罕,如今大英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均有收藏,既是珍貴文物,亦成為乾隆皇帝當年提倡敬老美德的證物。

雖然,有史學家以為,乾隆千叟宴講究排場與奢華,頗有作秀的味道,有苛意標榜皇恩之嫌,但是,筆者以為,不管標榜皇恩也好,亦無論是作秀也罷,畢竟向天下昭示了尊老敬老孝老的精神和思想,尤其是作為大清帝國的皇帝,引領天下人尊老敬老孝老的時尚,其作用不可低估。

簡樸的民間壽宴——豫西南大眾壽宴,簡樸卻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