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活“三不曲”(1 / 1)

生活“三不曲”

流光飛舞

作者:紀梅

不忙著解釋

認識一個人,工作很敬業,卻一直得不到提拔,反而屢屢遭到批評;交友很用心,卻不能得到朋友的理解,反而好多次幾乎反目;感情很專一,卻和家人關係緊張,生活得很累。他苦惱地問:這是為什麼?

我與這個人隻有兩麵之緣,但隻兩次,就覺得不喜歡。其實很簡單。他太喜歡解釋。比如提醒他手機在餐桌上,別忘了收起來,他會立即有一大堆話給你解釋,核心內容隻有一個:我這個人記性很好,絕對不會忘記的,我隻是暫時放在這裏,還有別用;比如他吹口哨影響了別人休息,別人提醒他,他會立即告訴人家他多喜歡吹口哨,曾經參加過什麼比賽,還有現在吹口哨的理由等等;比如他穿了一件開了線的衣服,別人提醒他,他會立即說他這件衣服有多昂貴,即使開了線也是一件大品牌,穿著仍然很有品位;如此等等。

可以想見他工作中也有太多的解釋。某個提案有同事提建議,他不是認真思考,理性采納,而是忙著找一大堆理由去解釋,直到同事放棄提議;工作中出現失誤,他不是誠懇認錯,而是忙著找一大堆理由去推諉,直到領導失去耐心。

很多人知道“鞋帶鬆了”的故事。一名表演大師上場前,他的弟子告訴他鞋帶鬆了。大師點頭致謝,蹲下來仔細係好。等到弟子轉身後,又蹲下來將鞋帶解鬆。麵對別人的不解,大師說:“因為我飾演的是一位勞累的旅者,長途跋涉讓他的鞋帶鬆開,可以通過這個細節表現他的勞累憔悴。”至於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弟子,大師說,“他能細心地發現我的鞋帶鬆了,並且熱心地告訴我,我一定要保護他這種熱情的積極性,及時地給他鼓勵。”

原來,不忙著解釋也是一種智慧。不是所有的人都肯提醒你,提醒你的人希望幫到你,而不是你的解釋。忙著解釋,其實是在忙著粉飾自己的同時拒絕了別人的善意,也就拒絕了別人伸過來的援手。等到有一天真正需要的時候才發現,惶然四顧,再無人肯幫你。

不忙著抱怨

玲子青春韶華的時候,沒有找到合適的男朋友,她總是眉頭緊鎖,覺得茫茫人海知音難覓,連理難接。後來,她步入大齡的行列,越發離群索居,鬱鬱寡歡。她不肯參加朋友們的任何聚會,連親朋的婚宴也不願意參加。她說,她沒有快樂的心情,怕影響了大家的情緒。再後來,她終於結了婚,是一個喪偶的男人,年齡比她大了整整一輪,很疼她,處處嗬護她,她卻依然快樂不起來,常常訴說丈夫與前妻的兒子如何花錢如流水,丈夫如何嬌寵這個在她看來與她毫無關係的孩子。在她的世界裏,或者說在她固步自封的狹小天地裏,隻有孤獨、煩惱和不被人理解的怨愁。和她聊天,無論是風花雪月還是柴米油鹽,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戰爭與和平,她總能在三五句話之後迅速轉到她喋喋不休的訴苦中。朋友勸她開心點,她憤懣地反問:“開心?我哪裏有開心?我開心得起來嗎?!”

花朵的綻放不是為了被欣賞,而是因為綻放了才吸引來欣賞的目光。如果擔心無人欣賞而一味拒絕綻放,就永遠不會有駐足的腳步。心靈的快樂來自生命的激情,關閉心靈的大門,自封在抱怨的陰暗中,拒絕快樂的陽光,任何種子都不會發芽,更不會結出快樂的果實。

不忙著定論

很多人讀過一篇關於玫瑰的故事:有個人幫朋友看守花園,發現園裏長出一種陌生的植株,他每天細心觀察植株的生長,最後發現這竟然是一種極其珍稀的玫瑰。朋友得知後大為驚訝:這種植株每年都生出來,他一直以為是雜草,所以想也沒想就除掉了。

不是雜草,而是玫瑰,是珍稀的玫瑰品種。想想看,如果他不是早早忙著下定論,這株玫瑰早就被他發現了;如果不是這位朋友不忙著下結論而是等等看,這株玫瑰大概永遠見不了天日。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連他的父母都以為他是智障。他的中學老師下結論說:“你永遠也不會有什麼出息的。”愛迪生十三歲就被學校開除,他爸爸稱他是“笨蛋”,高中的老師叫他“豬頭”,他的校長說他“永遠一事無成”。《哈利·波特》的作者,英國作家J.K.羅琳曾經因為腦子裏總是奇奇怪怪的念頭被人不理解,甚至連愛人也離開使她成為一名單身母親。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野草是什麼?一株優點尚未被發掘的植物。所以,不忙著下結論,等待奇跡發生,是最睿智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