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慢處守望
治教經驗
作者:賈根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道理大家都懂。
然而,我們很多教師和家長對待孩子時有太多恨鐵不成鋼的抱怨和急功近利、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
學生紛紛向我訴苦。一個學生表情失落、憤懣地模仿老師說話,“這麼容易的題都不會,怎麼學的!”我耐心傾聽著。
教育需要一個過程,教育恰如教孩子學走路,唯有讓學生親身經曆,他們才會成長並有一定的收獲。作家畢淑敏曾經說過:“樹不可長得太快,一年生的當柴,三年五年生的當桌椅,百年的樹才是棟梁材。越是名貴的木頭生長期越長,像紫檀、黃花梨。”而培養人更是如此。著急不得,要耐得住心,沉得住氣。我們需以一顆平常心靜靜地等待那“美麗的花開”。
教育的活力之源,來自於教育過程中對人的尊重和關愛,來自於通過創造性的教育活動激發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靈動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主張、愛好和知識結構,我們不應該把其看成是有待加工的產品,更不應該把其看成考試的機器,我們的教育隻有在學生樂於接受、主動求知的情況下才能更加有效。因此,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要更多地考慮“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而不是“我們能提供什麼樣的教育”。這些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求我們的教育要更多地充滿人文關懷。正如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說:“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教育應像農民培育莊稼一樣,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需要很長的一段周期。每一粒種子都是有生命的,都需要精耕細作、精心嗬護,因地製宜,按照個體的不同情況進行培育,而不能像工廠加工產品一樣批量生產,迅速出爐。農業上不能搞拔苗助長,教育工作也同樣不能急功近利,我們不能隻盯著結果,要盯住過程,要遵循人成長認識的規律。
教育於慢處有藝術和真情。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致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小時候經常看到老農駐足田頭,久久觀望著自己的田地,觀望著田地裏的莊稼。現在才逐漸明白,那其實是一種“守望”,一種滿含深情與期待的守望。莊稼是有生命的,而老農在守望中將自己的心血與期待獻給了莊稼,收獲希望的同時也收獲著幸福,這跟教師的工作竟是如此的相似。守望是一種關注,一種期待,一種愛,一種美。與農業不同,工業生產在車間,可以不分季節,甚至不分晝夜;工業生產講究的是技術,生產出來的叫“產品”,產品講究的是統一的標準與型號,而不是個性;產品生產追求的是速度,講究的是規模,謀求的是效益。與農業生產相比,工業生產無需“守望”,也無法“守望”。
“有一種教育,叫守望。守望,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它是介於管與不管之間。”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女士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守望的美景:“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把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你慢慢來。”
【作者單位:河北省武邑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