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言文教學,我們該怎麼做?(1 / 2)

文言文教學,我們該怎麼做?

教學在線

作者:吳敏

文言文是我國優秀的古代文化遺產,它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是培養學生古詩文鑒賞能力,提升其文學素養的良好載體。但在當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大都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時往往比較注重本地中考中常見題型的設計與訓練,而忽視對學生古詩文鑒賞能力的培養以及文學素養的提升。文言文教學仍以教師逐字逐句串講,加上一點對文章主題思想的解析的模式居多。對於這種教法,有人總結出一個“八字真經”,叫做“字字落實,句句清楚”。這就使得文言文教學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學得死板無趣。

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鑒賞文言文、提高其自身的文學素養尤為重要。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該怎麼做呢?

一、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俗話說,“給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做教師的都知道這個道理。然而現在又有多少教師在不斷讀書以汲取新的知識呢?教師每天忙著備課、批作業、改試卷、管學生,閑暇時間靜心品讀者甚少。但是作為語文教師,如果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深厚的文學素養,課堂上就無法做到旁征博引,又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因此,語文教師講解文言文之前必須保證自己有“一桶水”,一定要有不斷學習的精神,讓自己有“活水”。具體該怎麼做呢?

1.全麵了解作者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意思就是說要通過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曆來研究和評價他的文學作品。

例如在教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時,我就翻閱了大量的資料研究蘇軾。我了解到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由於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於是便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公元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元豐六年是蘇軾被貶黃州的第四年,此時的蘇軾失意寂寥,長夜漫漫卻無法排遣寂寞,隻能在這窮鄉僻壤的黃州“解衣欲睡”,實屬無奈之舉。隻有全麵深入地了解作者,才能感受到其作品字裏行間所蘊涵的情感,才能真正與作者的心靈相通。

2.聯係閱讀其他作品

事物之間總是相關聯的,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也存在相互影響、相互製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當我們閱讀某篇文言文卻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內容時,我們不妨聯係該作者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借以分析該作品的內容、思想感情。同時,閱讀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也能更好地幫助教師了解作者的創作風格,提升教師的文學素養。還以蘇軾為例,“烏台詩案”之後,其作品中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對大自然、對人生的體悟。因此,在教學《記承天寺夜遊》時我們還可以閱讀他同一時期的詩詞《赤壁賦》,以此來了解作者的思想。

二、選擇課堂教學內容

中學語文課本中的一些文言文(包括古詩詞、文言散文),均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無論是思想內容、感情因素,還是藝術技巧、語言形式,都具有典範性和代表性。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從文言文的字詞落實逐步拓寬到對文本的賞析,不要把這些名篇都變成考試的工具。那麼,教師該如何設計課堂教學呢?

1.反複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