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導學生寫兒童詩的教學策略
1.帶領學生朗誦詩歌,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要想讓學生把握和理解好詩歌語言,就需要教師帶領他們進行反複的誦讀。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帶有一定感情的詩歌誦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兒童詩的情感、意境和語言,也能夠幫助學生通過誦讀愛上兒童詩,激發他們創作的欲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兒童詩的朗誦,充分發揮學生的天性,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朗誦。例如在教學《鄉下孩子》時,就可以引導學生以調皮的口吻進行誦讀:“陪一隻蟈蟈長大/乘一隻蒲公英飛翔/聽一隻小鳥歌唱/螞蚱跳高/蝴蝶起舞/鄉下孩子的朋友/漫山遍野/玩累了/就頭枕麥秸/聽昆蟲彈琴/聽青蛙唱歌/大自然的音樂會/不賣票/不貼海報/卻同樣悅耳動聽”。朗誦之後,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與賞析。
2.通過創意提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在兒童詩的教學過程中,要想把學生帶入詩中,教師就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善於設計富有創意性的提問,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問是打開學生詩意人生大門的一把鑰匙,同時也是師生交流的一條紐帶,創意性的提問更能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從而得出富有想象力的答案。作為教師,既要通過提問來幫助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還需要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獨特的思維,點燃他們創作的靈感與火花,把他們培養成新型的創作型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問題,力求準確恰當,富有啟發性。在課堂上,教師要利用新穎的問題引導學生充分地想象、充分地說,鼓勵他們異想天開,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例如,《小池》前兩句中的“愛”和“描”,詩人用在這裏有什麼好處?“滿園春色關不住”的“關”字,詩人為什麼不用“掩”“擋”“遮”等字呢?“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換成“到、過、來、回、吹、人”等可以嗎?為什麼?
3.引導學生深入兒童生活,提高其即興創作的能力
在引導學生進行兒童詩創作時,教師首先要把握好兒童詩與成人詩的共性與特性。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兒童詩和成人詩是相通的,它們都有著詩所共有的意義和內涵,但另一方麵,兒童詩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即兒童純真的視角。因此在提高學生創作兒童詩的能力時,教師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積累創作素材。教師要善於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帶領他們多參加一些有趣的遊戲與活動,從而積累相應的創作素材。其次,在引導學生進行創作時,教師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看問題、想問題。例如,傅天琳的《我是男子漢》:如果今天夜裏突然起風/不要害怕,媽媽/我是家裏的男子漢/我已經六歲了/我是男子漢/我會舉起長長的陀螺鞭子/把不聽話的風/趕到/沒有燈光的角落/讓它罰站。這首詩就充分展現了一個小男子漢對於媽媽的熱愛,能夠引起其他學生的共鳴。最後,教師通過多種表現手法,帶領學生走進兒童詩的意境。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比喻、排比、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表現詩歌優美的境界,從而引起學生的創作欲望和創作興趣。
兒童詩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世界裏追逐夢想,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用詩意的心靈去探究和發現真理。在本文中,筆者通過分析和介紹兒童詩的特點,探討關於兒童詩的教學策略,以期對兒童詩的閱讀教學有所幫助。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紀中三鑫雙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