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閱讀教學中兒童詩教學的滲透(1 / 2)

淺談閱讀教學中兒童詩教學的滲透

讀寫指津

作者:鄧旭

眾所周知,一個人在幼年時期的可塑性是最強的,而小學生正處於這個階段。剛邁入學校大門的學生大多數都對閱讀比較感興趣,但由於其閱讀能力比較低,因此在人教版的小學語文課本中韻文占據較大的比例,這對於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一定的幫助。這些韻文一般以詩詞為主,這些朗朗上口、詩意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啟發學生的詩心,幫助其寫出詩意的語言,進而達到創作兒童詩的效果。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兒童詩的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靈感,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教師可以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帶領學生進入詩的意境。

一、閱讀教學中兒童詩教學滲透的意義

兒童作家樊發稼曾經說過:“詩歌天然地和兒童有著契合關係,他們的想象方式、表達習慣和認知渠道,都有著詩的品質,所以這樣的詩句肯定可以成為兒童內心的容器,可以成為兒童認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誇張地說,一首契合兒童心性的好的兒童詩,可以為一個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帶來一種節奏。”既然兒童詩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那麼我們教師就必須重視在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滲透兒童詩教學,從而幫助他們直觀地去理解和感知世界。

有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與成人的思維不同,在十二歲之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邏輯思維模式,隻是較為直觀地感知世界,對於世間存在的一切東西都賦予他自己所理解的意義,將所有物體都人格化,按照自己的思維來闡釋世界。比如說,在他們天真單純的眼睛裏,看到的星星是眨著眼的,月亮是微笑著的,樹在風的作用下是在向人們鞠躬問好的。在這些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感知的世界裏,一切都是美好的、充滿詩意的。鑒於兒童的這種與詩相通的思維方式,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就可滲透一定的兒童詩教學,這樣有助於保護學生的天性,陶冶他們的情操,開啟其創造力和想象力。同時,兒童詩的涉及領域較廣,可以幫助生活閱曆淺的學生或直接或間接地獲取新知識,從而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與生活。

二、兒童詩教學對於兒童審美能力的培養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將兒童詩教學貫穿於學生成長發展的全過程中,就必須意識到兒童詩對於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美是很多人都喜聞樂見的,學生也不例外,美的東西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通過感知詩中的美好形象進而進入詩所描繪的情境。

筆者認為,通過兒童詩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助於開啟學生的詩性,為他們打開一扇想象之門。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兒童詩的語言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兒童詩《我想》,語言極富韻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其中“我想把眼睛,裝在風箏上。看白雲多柔軟,瞧太陽多明亮,望呀,望——藍天是我的課堂”,這些優美的句子會讓學生產生無限的想象,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詩中“悠”“長”“望”“飛”這些動詞的使用,既準確又形象。其次,兒童詩能夠喚起學生的各種感知能力。兒童詩所體現出來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詩情畫意都能夠喚起學生的感知能力。最後,在兒童詩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啟發學生的思維,傳授學生新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徐守濤在《兒童詩論》裏就曾這樣說過:“兒童詩應該在這個層麵上彰顯教化的功能——在嗬護純淨、透明的童心之時,小心翼翼地點燃沉睡於童心中的文明基因,拂拭覆蓋在童心之上的懵懂和混沌,在他們所能感受所能體驗所能認知的範疇內,讓他們在輕鬆、享樂的閱讀中,在潛移默化的審美氛圍中,讓教化像和煦的春風一樣伴隨他們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