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越來越多出現以回歸(或挖掘張揚)中國元素為核心的價值創新之路,甚至愛馬仕這樣西方奢侈品牌也不願放棄這個市場。上海家化啟動“雙妹”品牌,打造“老上海、中國味”高端時尚品,產品以化妝品、服裝配飾為主;愛馬仕與設計師蔣瓊耳共同創立的新品牌“上下”,以傳承中國手工業產品為夢想,產品線包括家具、家具用品、服裝、首飾以及與茶有關的物品。

但究竟是西方文化將中國元素“兼並”,還是中國文化元素“自成一係”,這是中國奢侈消費的未解之題。中國文化的奢侈產業鏈,需要具備以下要件:

第一,中國文化的奢侈消費必須基於中國高端人群的日常生活。

茅台酒從“好酒喝出健康來”,到“釀造高品質的生活”,水井坊從早期的“穿越曆史、見證文明”到落腳點“中國高尚生活元素”,都是在讓品牌落地,即成為目標消費者及其生活-社交圈的“日常用品”。

第二,中國文化奢侈品類必須是“中國獨有、西方所無”的,隻有在這些品類才能產生超級品牌。

白酒:誕生了茅台酒、五糧液、國窖1573、水井坊等優秀品牌。絲綢(真絲):上海灘(ShanghaiTang)、上海故事等。茶葉:竹葉青、大紅袍、西湖龍井等,除品牌茶葉外,茶具、茶樓、茶飲料也是具有龐大消費群的產業。健康食品:一物兼(冬蟲夏草)、長白山中國林蛙油顆粒(同仁堂)、燕窩(燕之屋)等。瓷器:除收藏性瓷器外,瓷器消費是全球範圍內的巨大產業。中國作為瓷器故鄉,在高端日用瓷器市場份額極低或是淪為低價值鏈的代工環節,西方的骨瓷反而成為最大的高端日用消費瓷器。文房四寶:湖筆、徽墨、宣紙、端硯。除四寶以外,還有筆筒、筆架、墨床、墨盒、臂擱、筆洗、書鎮、水丞、水勺、硯滴、硯匣、印泥、印盒、裁刀、圖章、卷筒等,這些脫離了日常生活的品類,恰恰是奢侈品的發源地。此外還有幾個品類是中西奢侈品正在爭奪或合作開發的,如家居用品、酒店、餐飲、度假中心等。可見,中國奢侈品牌的成長空間非常廣闊。

第三,中國文化的奢侈消費產業鏈需要大品牌的支撐。

上述品類都有中國高價值生活及文化的獨特性,具備了誕生超級品牌的奢侈消費土壤,但是真正的大品牌是極少的,即使先行一步的白酒,茅台、五糧液等還受到國內輿論的非議。究其實際,中國企業在品牌打造上,缺乏明確的奢侈品牌戰略及方法。主要問題包括:

品牌意識:企業有品類產品的意識,卻沒有品類品牌的意識。這個現象在中國茶葉產業裏表現最明顯,在巨大的茶消費市場裏,品類消費仍然占主導地位,品類裏的品牌無法形成規模,如都勻毛尖、西湖龍井、六安瓜片、祁門紅茶等,甚至被炒作的普洱茶、大紅袍、鐵觀音等。

規模瓶頸:中國奢侈品企業之所以做不出規模,並不是源頭供應的不足,而是沒有以顧客為導向去引導品牌消費,而幾乎都是在宣傳品類消費。無品牌的企業,無法形成消費規模,怎麼會有能力去占領甚至壟斷上遊資源呢?比如蟲草品類,沒有誕生大品牌,絕對不是蟲草市場不夠大,而是沒有一個蟲草製品企業,能夠形成足夠強大的品牌。

品牌塑造:奢侈品牌的塑造,與一般大眾產品不同,媒體廣告隻是其中一個環節,而且往往不是核心驅動力的環節。奢侈品牌的主要驅動力來自高端顧客的日常消費,這就決定了奢侈品牌必須走高端營銷路線,即以高端消費氛圍的營銷為核心。

此外,個別企業走入將高價產品當做奢侈品的誤區。如天價(2000元/壇)的涪陵榨菜是奢侈品嗎?我們看不出這種沒有生活及文化根基的自我炒作,會讓什麼人樂意掏錢?如果是造一款當做高價禮物的產品,這與奢侈品沒有任何關係。

綜上所述,我們總結中國奢侈品營銷的四條規則:

1.高價不是奢侈品的核心,關鍵是高價的背後代表著什麼。2.奢侈品牌、奢侈品的根是與現實生活方式相關的文化,無論西方元素還是東方(中國)元素。3.隻有在強勢的、有文化的且與現實生活相關的環境裏,才能誕生強勢的奢侈品牌。4.中國的奢侈品必須、也可以在西方奢侈產業鏈集團之外尋找戰略突圍的空間。

沒有生活基礎、文化基礎的高價產品,僅僅有了奢侈品的價格,卻與奢侈消費卻毫無關係。奢侈品及奢侈品牌,隻能來源於生活(包括自然資源),來源於文化。植根於中國文化的品類,不僅在中國富裕階層中可以找到消費者,而且可以將這種奢侈消費推廣到西方世界,這是具有結構性機會的大市場。

(作者為上海博納睿成營銷管理谘詢公司董事長)

(編輯:馬可[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