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是怎麼做的呢?我和企業各個職能的總監一起,探討他們存在的價值和工作中麵臨的主要問題,一一梳理各種難題(包括庫存、設計、生產、采購、質量和銷售等方麵)。通過梳理這些問題,使每一位職業經理人都能認識到自身的價值,知道通過一年的努力自己可以給企業創造多少價值,可以新增多少效益,自己能獲得多少獎金。這樣一來,自然而然就激發了經理人的積極性,我親眼目睹了這些經理人從觀望聽話到積極進取的轉變。可以說,一個人也好,一個企業也好,要想把握住未來,就要從“後知後覺”轉變為“先知先覺”。可以說,一個人聰明與否取決於他能看多遠,以及能否把小聰明轉化為大智慧。而要想站得高、看得遠,就要學會借助外腦,學會借力前行,唯有這樣才能以小搏大、以弱勝強、後來居上。

我經常講這樣一個道理:“成功乃失敗之父。”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個人越成功,往往就越固執,而固執的結果就會陷入“成功的陷阱”。如果市場環境沒有發生變化,過去的成功經驗可以直接用於現在,甚至用於將來;但是一旦環境變了,“昨日成功之原因”就可能會成為“明日失敗之根源”。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功了,就要具備勇於否定自己、否定過去的胸懷,這是很難做到的。一個清醒的人一定要經常讓自己歸零,不要假定自己什麼都知道,不要以為自己有豐富的經驗,這樣遇到挑戰時才可以作出更客觀的判斷和更準確的決策。俗話說:淹死的都是會遊泳的人。一個人出問題往往都是大意導致的,因為真正的危險往往在視線之外,如果小心翼翼,就會加倍警覺,就不會忽視一些小的問題。大家試想一下,如果你到一家新公司去上班,第一天會怎麼樣做?你一定會小心翼翼,假定自己什麼都不知道,所以你會虛心學習、求教,不恥下問,盡量跟周圍的人搞好關係,而且會不帶著任何成見地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所以,借助外腦可以強迫企業家和經理人歸零,從而實現自我超越。

我堅信,中國企業到了改變思維模式的時候,必須從根本上重新思考企業的定位,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通過提高原材料成本、人才成本和外腦成本來創造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提高企業的利潤。當然,要做到這一切除上麵提到的三個方麵之外,還要從思想上撥亂反正。現在很多人都在談企業的社會責任,認為企業做大了就要做慈善,就要經常做一些分外的事情,把關注點放在社會上。其實,這種輿論導向是錯誤的,善待員工、培養人才、善待客戶、產品創新才是中國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做不做慈善絕不是衡量一個企業是否盡到社會責任的標誌。在我看來,做企業一定要樹立“利他主義”的思想,而做慈善一定要樹立“利己主義”的思想。因為做企業必須時時刻刻為員工著想,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客戶解決問題;而做慈善是為了自己心靈的安逸,絕對不是一種施舍,是不應該張揚的。隻可惜在中國“利他”的企業家少,“利己”的慈善家更少,很多事情都搞反了。

(高建華教授:北京彙智卓越企業管理谘詢公司首席顧問。進一步的問題或探討,請登錄http://gaojianhua.cmmo.cn)

(編輯:王文正[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