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推任脈:用右手中三指的指腹按住心窩,左手中三指壓在右手中三指上,從心窩處開始,順著腹中線向下輕輕推擦,至恥骨聯合處;然後兩手分開,仍用中三指的指腹分別向外邊揉邊走,再向上沿著乳頭下線旋轉按揉至肋弓下,再向心窩處,最後兩手仍回到心窩為一圈,這樣推揉36圈。
6.點按揉轉:“點”,用中指或中三指的指點按住中脘、關元、氣海等穴位,向下點按,然後再慢慢抬起,這樣算作一次,一般一個穴位可點按5一8次;“按”,用手掌的根部推掃腰腎,按前兩手先放在體側的腰腎部位,指尖向前,拇指緊貼肋弓下緣,當掌根用力向內前方擠按時,腹部鼓出,掌根鬆開時,腹部反彈回原處,一按一鬆為一次,連續按鬆9一10次;“揉轉”,雙腿盤坐,兩手放到膝上;上體先順時針方向搖轉9圈,再逆時針方向搖轉9圈,旋轉幅度要逐漸加大。
以上這些按揉動作,每日可做2一3遍,最好能夠在早晚進行,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病情靈活掌握每個動作的練習次數。但在疾病發作時,按摩次數可以大大增加。
盡管運用揉腹法按揉可以起到很好的療效,但是在按揉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項。在按揉的時候,患者要掌握按揉的度,以按揉後覺得渾身舒服、輕鬆、無疲勞感為佳,不能按揉過量,感覺身體已經開始出現酸疼,這就起到反作用了;按揉動作要輕柔而緩慢,連綿不斷,不能過分用力,以免傷及內髒;在按揉時,最好可以解開衣褲直接按摩,因為隔衣按摩的效果比較差,療效也不是很顯著;有些患者在按揉以後,由於胃腸的蠕動增強,往往會出現腸鳴、噯氣、腹內溫熱或饑餓等感覺,甚至有便意或尿意等現象,這都是正常反應,患者可不必擔憂;另外在患者饑餓或過飽時不要揉腹,婦女在妊娠期間或女子月經期間也不要揉腹;一些腹內有惡性腫瘤或是胃腸穿孔、出血和腹膜炎等急腹症的患者,是切記絕對不能采取這一方法的,否則隻能加劇病情,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在采用這一方法進行按摩的患者朋友一定要注意這些問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慢性胃炎的按摩療法
按摩療法對於一些比較常見的腸胃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比如對於慢性胃炎的治療。通過對慢性胃炎患者的不同經絡穴位施以不同的按摩手法,可以達到緩解患者疼痛、幫助炎症消退的目的。
在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按摩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按摩師會選擇按摩中脘、章門、足三裏等穴位。中脘穴位於臍上4寸,是人體奇經八脈中任脈之要穴,又是八大會穴之一,按摩此穴位可以調理中氣、健脾利濕、和胃降逆、疏肝寧神,因此是按摩師按摩首選的穴位,方法是將雙手重疊放於穴位上輕輕按揉36圈。
章門穴位於人體第十一根肋骨的端處,也為八大會穴之一,按摩此穴可以起到調理中氣、舒暢氣血的作用,按摩時用指端或指腹輕輕按揉此穴1分鍾左右,以感到穴位微微酸脹為最佳。
足三裏位於髕骨的下緣,髕韌帶外側凹陷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按摩這一穴位可以調動並促使胃經的氣血運行,能夠起到調中氣、理脾胃、疏風化濕的作用,並且能夠扶正培元、強身健體,方法是以拇指輕輕按揉此穴位2分鍾左右。
除此之外,對於上腹部的按摩也可以起到和氣止痛的作用。在按摩時,患者取平臥位,按摩師用右手掌心向下平放於患者上腹部,左手輕壓於右手背上,用輕力以順時針方向按揉,一般連續按摩30圈為宜,然後更換左右手位置,再反方向按摩30圈。
如果患者有腹脹感,並且非常感覺非常明顯,那麼可以選擇按摩膻中、漩璣及氣海等幾處穴位。按摩這幾處穴位,可以改善腸胃消化功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強腸胃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能力。膻中穴位於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漩璣穴位於腳骨柄上,與鎖骨下緣平齊,而氣海穴則位於臍下1.5寸左右處。在按摩這三個穴位的時候,最好是用指端或指腹按揉,按摩時間為1分鍾作用,以感到穴位出現酸脹感為宜。
如果患者感覺腹痛明顯並且有怕冷喜暖感,而且用手按壓腸胃時疼痛感會減輕,這時可將雙手手掌搓熱後放在上腹部揉摩2分鍾,並且著力緩慢沉穩,以感到熱氣已透入胃內為佳。然後再點按上脘、中脘、下脘三處穴位,這樣效果就會更好些。或者分別用一側拇指指腹按揉對側內關穴2分鍾,這對於治療胃脹、胃痛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消化性潰瘍的按摩療法
按摩不僅可以治療慢性胃病,通過對身體某些穴位的按揉,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也很有幫助。在一般情況下,患者可以通過按摩上腹部、足三裏及內關穴來達到減輕疼痛、治療潰瘍的目的。
上腹部是脾胃兩經循行之處,經常按摩上腹部可以促進人體的氣血流通,並能夠調和脾胃氣機,幫助潰瘍康複。在按摩時,患者也取平臥位,按摩師用右手掌心向下平放於患者上腹部,左手輕壓於右手背上,按順時針方向輕輕對腹部進行按揉,連續按摩30圈,然後更換左右手位置,再反方向按摩30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