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重慶郵電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依托於學校自動化學院和工業物聯網和網絡化控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近年來承擔和完成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863計劃等項目的基礎上,通過對科研成果的總結和提煉,出版了《測量與控製用無線通信技術》等係列教材,自行設計和研發WIA-PAS、ISA100和6LowPAN等實驗實訓研發平台,培養了學術水平高,知識、年齡和專業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在近2年的專業人才培養實踐中積累了有益的探索。
3.1 適應物聯網技術發展和人才需求的培養目標
符合國家《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要求,突出“傳感器網絡”技術優勢與“三網融合”特色,充分發揮實驗室在物聯網核心專利、標準、測試和應用等方麵的國際國內技術優勢,培養麵向智能工業、智能電網、智能城市、智能建築與智能家居等相關領域從事物聯網/傳感網係統規劃、應用設計、產品研發、運行管理等方麵工作的跨專業複合型人才。
3.2 充分發揮學校信息學科特色和優勢,整合學校教學資源,探索適合新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物聯網屬於集成、交叉技術,當前任何一個專業都難以覆蓋其全部內涵。成立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聘請校內外相關專業、合作企事業單位專家參與課程體係規劃、實驗實訓體係建設、專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方案製訂。比如通過實驗室和思科公司的科研合作項目,由思科公司讚助、本教學團隊負責組織實施麵向重慶市高校的“思科杯”物聯網應用創新設計大賽,該項大賽還被納為2012中國(重慶)國際雲計算博覽會的主題活動之一,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科技活動,既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專業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了就業競爭力。
3.3 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去思考,更有成效地完成課程的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對專業核心課程,比如“無線傳感器網絡”,采用答辯、實做報告、課程論文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全麵考核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與理論、前沿技術、相應的開發能力;對專業導論課程,采用教學團隊的授課模式,教學團隊教師在物聯網的不同研究方向有著多年的積累和研究成果,通過團隊授課,既帶來了各方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而且使得每個方向的講解更加透徹和深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在重點實驗室現場講授理論課程,將實踐融入理論,充分溝通交流討論,增強了教學效果。
3.4 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製逐步形成
如何有效地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人才培養,平衡學科前沿技術、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的關係,兼顧用人需求與教育教學,在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上得到了完整的體現和驗證。這種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製形成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也將在後續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完善和豐富。
4 結論
由於物聯網是一項新興前沿技術,本身又是處於不斷發展和變化之中,而且物聯網應用也呈現多樣性和複雜性,因此,如何規劃物聯網工程專業和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基礎性問題。本文在分析物聯網工程專業目前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給出了重慶郵電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有益探索,並將在後續的教育教學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劉莉莉.物聯網技術的基礎架構及發展趨勢[J].軟件,
2013(2):142-143.
[2]鐵維驥.物聯網的發展與關鍵技術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8):43-43.
[3]劉忠寶.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係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1(10):58-60.
[4]王曉喃,鍾珊,嚴海英.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與探討[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1(12):16-18.
[5]吳國民,徐秀芳.地方工科院校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J].現代計算機:下半月版,2011(13):35-37.
[6]熊曙光,王濤.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係研究[J].科教文彙,2012(3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