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1 / 2)

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課程整合

作者:王浩 王平 張開碧 魏旻

摘要隨著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在國內高校的開展,通過介紹重慶郵電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過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希望能為國內高校相近專業建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0-0063-02

1 物聯網工程專業產生與現狀

自2009年8月溫家寶同誌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已成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內容,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紛紛開展該領域的研究工作。物聯網已成為當前全球各國應對經濟低迷的重要科技手段。2013年2月,國務院提出了關於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物聯網是繼互聯網之後的又一次信息技術浪潮,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難得的發展機遇。

作為麵向21世紀的全新技術,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關注物聯網技術程。目前國內著名大學已經紛紛開設或準備開設物聯網相關課程,希望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這些新興技術,提高學術科研和工程水平,保持技術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同步。在教育部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中,就包括增設物聯網專業。從教育部號召高校設立物聯網專業學科開始,全國已有近700所高等院校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設物聯網相關專業的申請,目前已經有67所本科院校建立了“物聯網工程”或“傳感網技術”等相關專業。

然而,由於物聯網技術和專業建設都剛剛起步,高校在專業目標、人才培養、課程教材、師資和實驗設備等方麵都麵臨眾多問題。筆者長期從事物聯網技術方麵的科研工作和相關領域的教學工作,希望能在本文給出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有益探索。

2 主要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理論研究領域,從傳感器網絡和泛在計算發展到空間物理信息係統;在技術研究領域,從RFID和Zigbee發展到M2M;在市場應用領域,從企業關注和行業需求到政策層麵推動,物聯網的發展正經曆著快速而深刻的變化。然而在人才培養方麵,卻麵臨一些挑戰。

1)專業歸屬不清。目前在已獲得物聯網工程專業的院校中,有的將物聯網工程專業歸屬通信學院,有些歸屬到計算機學院,還有的歸屬到自動化學院。出現歸屬不清有著其現實原因:物聯網是典型的新興交叉學科,涉及到通信、電子工程、計算機和測控等多方麵的專業知識和多個應用領域,因此在專業歸屬方麵存在多樣性。然而,由於歸屬的不同,每個學院根據各自的學科背景和基礎條件來建設物聯網工程專業和製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導致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規劃、實驗體係等方麵出現較大的差異。

2)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由於物聯網工程專業跨多個學科,其自身技術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物聯網應用也在推陳出新。如何製定出適應技術更新和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還需深入探索。從企業角度來看,物聯網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應用於智能電網、智慧城市、綠色製造和智能醫療等多個工業領域,這就要求專業人才培養需麵向其行業應用。同時,作為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須符合國家素質教育要求,體現專業人才教育思想。

3)專業人才培養條件匱乏。物聯網工程專業剛剛起步,師資、設備和教材都麵臨匱乏的境地。教學質量的核心問題是師資,既有行業應用背景又跨多學科的教師較為缺乏,培養學術水平高、結構合理的專業教學團隊是專業建設首先解決的問題;其次,實踐教學薄弱,物聯網專業的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設計實驗所需的開發平台、仿真平台和應用平台都較為欠缺,難以滿足人才培養要求;最後,物聯網專業教材更是缺乏,目前盡管已有一些物聯網書籍,但太偏應用,難以作為教材使用,且未形成完整教材體係。

4)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相互促進機製尚未形成。物聯網/傳感網相關教學內容和培養方案等都來源於科研成果,盡管物聯網/傳感網研究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很多理論和方法都還完全成型。同時,如何將已有的研究成果轉化用於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常常發現由於有些理論較為係統,涉及的背景知識較廣,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實驗係統也較複雜。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正是由於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相互促進機製尚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