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何以成為CEO“搖籃”(2 / 2)

而印度國內的環境往往留不住人才,一流專業人才因此紛紛落戶歐美,甚至有媒體笑稱印度:一流人才移民、二流人才在本國經商、三流人才從政。印度將本國最好的人才“無私”地貢獻給了跨國公司。

語言思維和歐美相近,加之印度人開放熱情的性格和崇尚個性,使他們更能適應歐美文化。印度人能歌善舞,從小生活在大家庭中,容易養成外向和熱情的性格,他們平時喜歡侃大山和辯論,這令他們巧舌如簧、口若懸河,這些都有助於其在職業生涯中融入公司和團隊。

印度人十分重視感情的維係,即使平時無事,也願意約朋友和客戶喝喝茶,或一起去酒吧聊天。天生樂觀的印度人十分幽默,一些看似挖苦和諷刺的自嘲,往往能拉近人的距離,使他們在社交上遊刃有餘。

此外,印裔在海外的抱團文化也使他們在人脈上更有優勢。“你必須適應新的地方,不管到哪兒,都得盡快建立一個圈子。”聯合利華的前任CEO文迪·邦加說,他的弟弟則是萬事達卡的CEO阿賈伊·邦加。

或許是在國內都是普通甚至是貧苦家庭出身,海外的印裔在人生經曆和價值觀上有太多相同之處,他們相互往來、抱團合作,若是一人提升,通常都會推薦本國同胞。

商學院教育和長遠職業規劃

雖然印度的經濟發展程度不是很高,整體教育水平也很有限,但其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在融入國際市場的經濟管理人才教育方麵擁有悠久的曆史。

印度人在理工特別是數學方麵的天賦早已世界聞名,憑借在這方麵的專才,再加上近乎母語般的英語水準,印度向矽穀輸送了大量的IT工程師。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IIT)正是培養這類技術精英的搖籃。

人口數量龐大的印度,目前實行的仍是精英教育,隻有那些成績最好的學生才能考進大學。而一流學府,如印度理工學院的錄取率更是低得驚人,每年有成績優秀的30萬中學生報考該校,錄取率不足2%。

英語的普及以及奉行的與西方接近的政治體製,使印度與歐美國家保持著暢通交往。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理工學院等知名學府便向歐美輸送大量技術人員。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商學院教育很早就與國際接軌。

印度管理學院等高等學府則是培養印度管理人才的搖籃。早在20世紀50年代,該校在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的幫助下成立加爾各答分校,在60年代又與哈佛商學院聯合創立印度管理學院阿默達巴德分校。

相比之下,中國隻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實施現代管理學教育,逐漸建立商學院。印度在管理實踐和培養商業管理人才方麵一直走在中國的前麵。

除此之外,長遠的職業規劃,特別是事業雄心決定了印裔經理人能在職場上走得更遠。根據一項調查研究,各國在美國的移民群體當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而且這一群體人數不少。即使經濟條件優越,這些印裔經理人仍不滿足現狀,寧願自己擁擠在合租公寓樓,也要花錢去上MBA、不斷“折騰”,甚至很多高級經理人辭去工作,自己創立公司,而不去考慮買車買房。

這些印度經理人擁有雄心和榜樣:盧英德1994年加入百事可樂;納德拉在成為CEO之前已經為微軟工作22年;彭安傑20世紀80年代在印度炎熱的農村為雀巢公司賣過巧克力……印度人在做事上有很強的毅力,正因為這種堅持不懈,才造就了印裔職業經理人今日的輝煌,這些也許更值得中國經理人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