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何以成為CEO“搖籃”(1 / 2)

印度何以成為CEO“搖籃”

天下

作者:汪平

近年來,印度人屢屢出任跨國公司高管的話題已被數次談論。2014年年初,全球IT巨頭微軟公司任命46歲的印度裔高管薩蒂亞·納德拉為新任CEO,再次催生關於為何印度人能在歐美大公司“出人頭地”的疑問。聯係上同樣是人口和人才輸出大國的中國,這類對比更引人關注。

有這樣一組數據:針對美國標準普爾500強企業的一次權威調查發現,這些企業中的CEO美國人最多,其次就是印度人,他們領導著其中7家公司,加拿大人則有4個,甚至連標準普爾自己都曾選了一位印度後裔當總裁。而根據《財富》雜誌2009年的統計,世界500強公司的CEO中,隻有兩位中國大陸人、兩位北美籍華裔。

印裔經理人“攻陷”跨國巨頭

隨著納德拉執掌微軟,印裔CEO已經成為跨國公司職場中一道亮麗的風景。除納德拉外,一長串名字足以說明印裔在西方企業中有多成功:百事可樂CEO盧英德、德意誌銀行CEO安舒·賈恩、萬事達卡CEO阿賈伊·邦加、消費品巨擘利潔時CEO拉凱什·卡普爾、Adobe公司CEO山塔努·納拉延等。以上這些CEO都是現任的,如果再加上標準普爾公司前總裁德文·夏爾瑪、聯合利華前CEO文迪·邦加,這一群體將更加壯觀。無怪乎有人驚歎,印度人頻頻“攻陷”跨國巨頭。

這些印裔高管來自印度各地,所學專業也不盡相同。例如,賈恩出生於拉賈斯坦邦首府齋浦爾,盧英德出生於距齋浦爾1300公裏的清奈。有幾位CEO,包括盧英德、彭安傑曾就讀印度管理學院(IIM),該校由印度政府出資創建,目的是培養國內的管理精英。還有一些CEO並沒有管理方麵的背景,例如納德拉讀的是工程,而賈恩、邦加讀的就是企管。

如果真想找到相同之處,那就是他們的年齡介於45~55歲之間,且在印度完成學業後都遠赴英美深造,取得所在地國籍。大多數人都是從公司基層幹起,一步步得到提升,才達到如今的高度。

這一現象在美國矽穀更加明顯:除納德拉接管微軟外,同樣出生在印度的皮賈伊也已執掌穀歌的安卓部門多時,更“恐怖”的是,穀歌董事會13位高層領導中,有4位是印度裔。早在200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矽穀1/3的工程師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裏7%的CEO也來自印度。

文化和語言優勢

總部位於美國的人才戰略集團總裁馬克·埃夫龍在接受印度媒體采訪時說,語言優勢和適應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印度裔在管理層中相比其他亞裔更容易脫穎而出。

由於英國的長期殖民統治,英語和印地語並列為官方語言,英語也成了很多印度人接近母語的語言。在大城市裏,出身中產家庭的年輕人過著西式生活,看好萊塢大片,聽西方流行音樂,在孟買這一大都市裏,很多東西都能與歐美同步。

雖然印度人說英語有很重的口音,但他們的英語十分流利,絲毫不影響精準地將意思表達出來。相比之下,中式英語囿於中譯英的思維,在溝通和表達效率上的確遜色不少。更重要的是,印度人懂得用英語來思考。

長期推崇歐美的國內情緒也推動著印度人移民,特別是到美國去。中產以上的家庭很樂意送孩子到歐美留學,富人家庭更是如此。對印度人而言,去歐美上大學、移民至今都是件榮耀的事,在親朋好友以及鄰裏街坊麵前“很有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