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買賣我們的個人信息
求證
作者:鮑亞飛
一張銀行卡包含多少信息?卡主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電話、家庭地址、工作單位、開戶行……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個人隱私,有關個人信息安全,但這些信息正在被大肆叫賣。價格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平均隻有0.03元~0.5元/條。
這些信息從哪裏來?誰在賣這些信息?又是誰在買?買主又意欲何為?
信息0.03元/條,多為理財銷售購買
銀行卡的開卡信息從哪裏來,不是一個新問題。浙江杭州某投資管理公司工作人員一語道破:去網上看看,價格便宜,還隨處可買。
根據上述人士的線索,記者使用QQ群查找功能,搜索“銀行卡信息”,參與人數超過30人、交易比較活躍的群至少有120個。正是上麵這些QQ群中的一部分構成了信用卡信息交易的“黑市”。
記者隨機加入了一個“電話銷售數據貨源”的QQ交流群,以求購者身份很快聯係上了一個網名為“各類銀行數據”的賣家。
該賣家稱手上有全國各家銀行的數據數千萬條,其中浙江地區的銀行卡開卡信息500多萬條,杭州地區信息70餘萬條。他能給出的“最低價位”是:浙江範圍內的銀行卡信息5萬元,杭州地區的1.3萬元。他說,這些信息的主要購買者是貴金屬、信托等理財機構的電話銷售人員。平均而言,每條數據的售價不低於0.03元。
信息從哪裏來?誰在共享?
現實中,每條個人信息被提交給銀行後,要經過支行、分行、信用卡中心等多個環節,經手人員眾多。
部分和銀行有合作關係的第三方也對這些資料十分渴盼。有媒體報道稱,某銀行上海分行因違規泄露3.2萬客戶信用信息給合作方——某信貸機構,而被央行上海分行行政處罰,勒令整改。
記者也從杭州多家銀行的支行了解到,個人信息除了被開戶銀行使用外,還可能被用於和銀行有合作關係的企業或商戶:比如某銀行規定,持卡人需同意將信息披露給聯名信用卡的聯名服務方、服務合作方,才能申領辦卡;不少信用卡申請合同還約定,銀行對這些合作機構隻“督促保護信息”,不對這部分信息的安全承擔保密義務。事實上,很少人真的了解這些“共享個人信息”的條款,即使知曉,在你想辦信用卡的時候,也隻能簽字同意。
信息泄露情節嚴重涉嫌犯罪
對於防止銀行內部人員泄露客戶個人信息,各銀行均有製度約束,比如設定權限、不通過郵件傳輸數據等。但某銀行高管表示,如果是銀行內部門人員,其實拿到相關資料並非“高難度”,銀行內部對極少數泄密“內鬼”也沒有太多有效辦法,基本上靠道德約束。
對於網上倒賣個人信息事件,浙江君安世紀律師事務所梅寧律師認為,民事上來說,信息泄露是在侵犯他人隱私;刑事上來說,泄露行為情節嚴重,或者存在明顯的觸犯“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的行為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實際上,個人追責難度很大。”他說,個人很難知道泄密方是誰,更難以找到信息泄密的關聯方。梅寧律師認為,監管部門應當加大對金融企業、合作機構等信息泄露源頭的處罰力度,有關部門也必須盡快推動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明確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