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致“官方發布”話語體係轉換
專題報道
作者:袁崇安
“哈爾濱1·2大火”事件後,該市公安局官方微博2015年1月3日4:25最早發布的585字通稿中,用258字排列9個各級“重要”領導的姓名和職務,表明其如何“高度重視”。其後,又羅列說明7個職能單位負責人參與“現場協助指揮”,而消防總隊排在各單位的最後。對犧牲和失聯的消防戰士則一筆帶過且置於文末。這則“官微”引起不少網友的質疑和批評。
網友的質疑主要有四個方麵:一是領導“高度重視”淩駕生命之上,體現官本位意識;二是領導平時不重視,出事紛紛現身是“高度重視”烏紗帽;三是“領導不是事事都懂”,都“親自指揮”無異於“添亂”,這實際上是拍馬的文風;四是官話、空話、套話話語方式令人生厭。可見,對任何話語表達,人民群眾都會依據人情常態加以解讀,而不會偏聽輕信。他們最關注的是生命的可貴、人性的可愛、犧牲的可敬,痛恨造成隱患的不作為、責任的缺失。他們希望將更多的特寫鏡頭對準奉獻犧牲的人們,而不是讓領導的形象遮掩了英雄的光輝;他們希望看到的不是鏡頭裏、報紙上忙碌的領導,而是田間地頭、廠礦企業、學校社區身先士卒的領導;他們不熱衷領導開會時的席位,不熱衷又發了什麼文件,而是身邊有多少變化、問題有多少解決。自媒體時代,官方發布若固步自封、視野狹隘、自說自話,領導至上而不是民生至上,隻能是自欺欺人。
1月4日,“微友”又發現,鑒於那則通稿引來猛烈批評,《黑龍江日報》頭版的報道將消防戰士救災場景和5名烈士戰士的遺照、基本信息放到了頭條,並用“消防勇士的青春壯歌”“請記住這些90後英雄麵孔”為題,顯示了生命為大、英雄可讚的莊重與崇高,無論是大幅群像還是五烈士青春陽光的肖像都無不讓人動容和震撼。而關於省主要領導指揮火災撲救、看望受傷戰士、救援救治部署、開會傳達做好安全生產檢查的兩則信息則居於其後。
其實,早在1月3日8:52,公安部微博即公布了3名犧牲戰士的名單。12:09《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發布3人照片,16:01發布5名犧牲戰士的遺照和基本信息,16:25人民網進行轉發。《人民日報》法人微博全程進行了關注,貼出現場和烈士的照片,並以祈禱、祈福、默哀、致敬、英雄、銘記救命之恩、以生命之名等表達情感。後續,新華網則深度報道了有關方麵對火災隱患的漠視,《新京報》評論認為難抹“人禍”印記。《錢江晚報》則批評“官樣文章冰涼的文筆,蘊含著一股透骨的寒意”。
可見,圍繞這起災禍,形成了一個全媒體的報道場,有權威黨報,有地方黨報,有“新主流”報紙,有平民化的晚報,有官方網站、官方微博,更有不可計數的網友、微友自媒體發布者。圍繞那則導致民意洶湧的微博,已經發酵成為火災的“次生輿情災害”。這必將成為2.0時代中國“官方發布”(微博、微信等)和媒體報道轉型的有影響力的事件。這個事件已經開始倒逼官媒話語方式發生改變,但這隻是一類事件報道表達方式改變的開始,不過,這個開始已經為整個官媒話語體係的轉變打開了一個突破口。這對正在發生改變的中國傳媒話語體係轉型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