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網上網下民意
專題報道
作者:楊於澤
從2014年12月8日開始,網友可投票評選“國務院2014年十大政策”。作為國務院首次就推行政策的關注度進行的網絡評選,在評選結束後,網友意見將會報送國務院有關領導,供決策參考。參與者還有機會進中南海,參加粉絲見麵會。
這顯然是國務院的一次民意收集動作,更準確地說,這是一種政策的社會效果評估。這使我們想起國務院近幾年推動的政府績效評估,特別是對各部委重大政策的第三方評估,其中也涉及民意收集,那是收集與政策密切相關人群的意見。網絡投票是網上民意,績效評估涉及網下民意,雖然收集渠道不同,但政府關注的是一樣東西,即民意。
相信這不是有關部門與領導頭腦發熱的“忽然想到”,而是表明政府對民意的價值與作用有了較深入認知,且能知而行之。民意是現代政治繞不開的東西,事關民眾對政府施政的認同度。況且民意並非一堆雜碎,通過公開辯論,民意不僅能夠反映公眾的訴求,而且表達共同利益,完全符合“民主集中製”原則。
但是有時候我們收集民意的路徑似乎是脫節的,有的部門喜歡聽取網民意見,和他們網上交流甚至見麵;有的人斷言網絡民意是民意泡沫,似乎更願意麵對麵聽取群眾意見。網上收集民意成本低、效率高,但網民是否具備足夠的代表性,不甚清楚。領導下基層,麵對麵聽取民意,“眼見”可以修正“耳聽”,但由於“樣本”有限,所得民意也有可能失真。
民意雖然號稱“多變”,但在若幹領域,民意有其高度的穩定性。比如治霾、反腐總是有強大的民意推動,在治霾成功、反腐見效前,此種民意不會有太大波動。這些穩定的民意,不管我們從何渠道收集,它就在那裏。
對民意的獲取其實不應有網上網下之分,關鍵隻在於真實準確。要達到準確真實的目的,必須發展出一套民意調查技術與規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專業問題,其實也不必領導人親自去收集、篩選民意。領導人真正要做的,是在掌握民意的基礎上與公眾進行溝通,爭取大家的理解與讚同。
至於民意收集調查之類的事,可以交給專業機構去做。現代民主政治催生了民意調查行業,幾十年來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一些聲譽卓著的民意調查機構。比如蓋洛普民意調查,在美國政治、商業、社會領域影響都很大。中國顯然擁有巨大的民意調查市場,民意調查機構是否發達,可以反映相應的市場需求。
網上與網下民意的局限其實不是局限,時至今日,人類社會已經擁有對民意進行精準測量與評估的方法。從什麼渠道收集民意,隻是一個技術問題。網上網下都存在各種意見,但去偽存真,剩下的就是真正的民意。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一個讓民意收集、調查、研究、表達大有用武之地的社會空間,才能使民意真正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