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敏:願將一生獻宏謀
麵孔
作者:陳海波 餘曉潔
2015年1月9日,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於敏頒發獲獎證書,緊握老科學家的手,溫暖赤子報國的心。
1926年出生的於敏,坐在輪椅上,華發稀疏,一臉屬於老科學家的謙遜與純粹……
中國傳統文化涵養出的本土核物理學家,究竟能迸發多麼灼熱的能量與光芒?
男兒何不帶吳鉤
1926年,於敏出生於天津,青少年時代曆經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崇拜諸葛亮、嶽飛和楊家將等英雄人物,把為國紓困的希望寄托在這些人物身上。在高中時,於敏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紓困之路——內向好靜思,不喜交際,喜歡動腦不喜歡動手,這樣的自己適合學習科學。當朗誦起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時,於敏想到,他的“吳鉤”就是科學,他要用科學收取“關山五十州”。
1945年高中畢業後,於敏考取了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係,後轉至理學院物理係。在物理係,於敏的學號1234013常年排在成績排行榜的第一名。1949年,於敏以物理係第一名的成績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並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畢業後,被我國核物理學家彭桓武和錢三強器重,調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當時,國內沒人懂原子核理論,於敏的研究對於中國來說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他很快就掌握了國際原子核物理的發展情況和研究焦點,站在了國際前沿。
與同時期從事核武器研製的大多數同仁不同,於敏不曾出國留學或進修。他對此有些許遺憾。“如果生在現在,重新上大學,我當然會留學。”他說,“土專家”不足為法,科學需要開放交流和廣闊視野,但留學後須“回國再給國家做點事兒”,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來,落葉歸根隻能起點肥料作用,應該開花結果的時候回來”。
三十餘年後,當自己唯一的博士研究生藍可即將畢業時,於敏並沒要求她留在身邊做研究。“於老師希望我出國留學,完成他的‘留學夢’。”藍可說。
“但是,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強調獻身祖國。”藍可說,“於老師建議我出國兩年,開過眼界後就回國作貢獻。”
了卻君王天下事
1960年12月,我國作出部署,由核武器研究院集中攻關,突破原子彈,同時,原子能研究所先行一步對氫彈做理論探索。
1961年1月12日,於敏被叫到了錢三強的辦公室。錢三強告訴他,經研究批準,決定讓他作為副組長領導“輕核理論組”,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自此,於敏走上了氫彈等核武器研製的道路,他願“了卻君王天下事”,但並不為了“贏得身前身後名”。
於敏的身影在這條道路上漸行漸遠,消失於公眾的視野。他的夫人孫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工作,20多年後才恍然,“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1965年1月,於敏率領“輕核理論組”攜帶所有資料和科研成果,奉命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
1965年9月底,於敏率領研究人員趕在國慶節前夕奔赴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在上海的近百個日夜,於敏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初級到能量傳輸到氫彈次級的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氫彈理論方案。
當於敏將整理出來的方案再一次向大家報告時,同誌們群情激奮,高呼“老於請客!”請客的還有另外一人。當氫彈原理的方案傳到北京後,鄧稼先第二天即飛到上海,聽完於敏的彙報後十分興奮,請大家吃了一頓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