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於敏:願將一生獻宏謀(2 / 2)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和英國之後,第四個掌握氫彈原理和製造技術的國家。

但在試驗現場的於敏,看著蘑菇雲翻滾而上,仍不覺得圓滿,直至聽到測試隊報來的測試結果時,脫口而出:“與理論預估的結果完全一樣!”

1967年6月17日,我國又成功進行了全威力氫彈的空投爆炸試驗。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中國的速度為世界之最。美國用時7年3個月,蘇聯為6年3個月,英國為4年7個月,法國為8年6個月,而我國僅用了2年8個月。

盡管在氫彈研製中居功至偉,但對於別人送來的“氫彈之父”稱呼,於敏並不接受。“核武器的研製是集科學、技術、工程於一體的大科學係統,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麵的力量才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我隻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他說。

更看謀略稱籌幄

於敏完成了時代賦予的使命,20世紀80年代,在原子彈、氫彈等技術相繼突破後,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黃祖洽、秦元勳等曾經共同奮戰在核武器研製一線的骨幹相繼離開九院。

昔日群星閃耀,如今隻剩下於敏、周毓麟、何桂蓮三人。於敏知道,第一代熱核武器雖然解決了有無問題,但性能還需提高,必須發展第二代核武器。於是,他留了下來,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術和中子彈技術。

在那些日子,於敏會常常想起諸葛亮,矢誌不渝,六出祁山。不過,不同於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以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於敏的事業是“可為”的,而且凡事大多“逆見”。這次試驗很成功,為我國掌握中子彈技術奠定了基礎。

1986年,於敏對世界核武器發展趨勢做了深刻分析,認為美國核戰鬥部的設計水平已接近極限,為了保持自己的核優勢,限製別人發展,他們很可能會加快核裁軍談判進程,全麵禁止核試驗。倘若那時我國該做的熱核試驗還沒做,該掌握的數據還未得到,核武器事業可能功虧一簣。

於敏向鄧稼先表達了自己的憂慮,鄧稼先也有同感。於敏建議上書中央。於是,由於敏起草、鄧稼先修改、胡思得執筆,向中央遞交報告,希望加快熱核試驗進程。

後麵發生的事果然如於敏所料。1992年,美國提出進行全麵禁止核試驗的談判。1996年,全麵禁核試條約簽署。那次上書為我國爭取了10年的熱核試驗時間。

“這次上書建議可以與原子彈和氫彈技術突破相提並論。不然,我國的核武器水平會相當低。”胡思得直言。

正如宋朝詩人呂聲之詩中所言:“更看謀略稱籌幄,會見精神坐折衝。”於敏的謀略,“折”掉了美國的陰謀。因此,於敏又被視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戰略家。

除專業外,於敏還愛詩,詩詞藝術帶給於敏的是在核武器事業上不斷尋求突破的遠誌廣學,是一生致力於為國謀策的鞠躬盡瘁。在73歲那年,他以一首《抒懷》為題的七言律詩總結了自己沉默而又轟轟烈烈的一生:

憶昔崢嶸歲月稠,

朋輩同心方案求,

親曆新舊兩時代,

願將一生獻宏謀;

身為一葉無輕重,

眾誌成城鎮賊酋,

喜看中華振興日,

百家爭鳴競風流。

於敏,絕大多數時候在這個世上“沉默無聞”,是“無輕重”的一葉,但他從未拋棄“獻宏謀”的一片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