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雷江被日寇收刮荼毒得很厲害,但沒有了刺刀的陰影,沒有了亡國奴的屈辱,這個春節雷江顯得格外喜慶。自然,在除夕之夜,劫後餘生的百姓喝一頓團圓飯喝一頓慶功酒,自然不可少,因此,“臨江園”的三白酒大受歡迎。
為了幫助梅香推銷,魯思霞也親自幫忙,在四四方方的紅紙上,用毛筆工楷寫了無數的“臨江園”的“三白酒”,由梅成貼在酒壇上,成為了雷江和周邊地區的暢銷貨。
除夕當天,前來“臨江園”的三白酒已經告罄,梅成看著滿滿一抽屜的法幣和銀元眉開眼笑,一早就去宜城,要給梅香扯上幾套好衣料,再置辦點年貨。
“梅香,陪我出去走走吧!”忙了整整一個臘月,梅香也難得清靜,正忙著準備年夜飯。聽魯思霞這麼一說,連忙放下手中活計,和魯思霞一起走出“臨江園”。
3
除夕的雷江,所有的鋪麵都已打烊,所有的人家都已關門,門上貼滿了紅紅的對聯,整個街上難得見人影。這也是魯思霞挑這個時候出來的原因。
雷江的街巷全是由青石板鋪成,已被歲月打磨得凹凸不平,一場小雪未完全融化,青石板路濕漉漉的,兩側是殘缺的雕花牆壁和斑駁的油漆木板門,透著淡淡的隱忍和儒雅,顯得內斂而安靜。
老街大都沿河,街與河之間也是房子,每隔一段,總有一個河埠連通河道,方便居民坐船時上下和洗滌。寒江中,古鎮隨斑斕的光影、水影還有未消的雪影悠悠晃動,水麵上,綠苔斑駁的古橋如水浮蓮般生長,以最平和的姿態承接著歸來遊子起起落落的腳步和心情。魯思霞走得小心翼翼,不僅僅因為雪後地滑,而是他的腳步正踩著古鎮歲月的留痕,這裏留下他和他家人太多的印記,誰能料到不會驚動某個過去的細節,觸及某個回憶的痛處呢?
不知不覺中,魯思霞來到一所大宅子門口。 這就是他曾經的家:魯宅。
原來的照壁和厚重的青岡木板大門都不見了,以及記憶中的馬頭牆、磚木石雕、高脊飛簷都不見蹤跡。
整個魯宅,被分割成無數的小房子、麵前是一扇縫隙極大的杉木門,門口一叢薔薇頑強生長在土裏,一把舊拖把掛在門前,十來級石階伸入水中。透過門縫可以看出,裏麵房屋瓦縫裏長出一些不死草,天井的溝沿裏,永遠都爬著綠茸茸的青苔,完全是普通的古鎮人家臨水的院子、祖祖輩輩生活著的老屋。豪華的魯宅,由一個華貴貴婦蛻變成無數個樸素的村姑。
一股若有若無的清香從牆內穿出來。混合著清冷的空氣,更顯得沁人心脾。魯思霞熟悉這個香味,那是種植的魯府上和梅府後花園的臘梅。盡管原來繁華的魯府和梅府都已人去樓破,但臘梅還是原來一樣,傲雪淩霜,在最艱難的時空中,靜靜開了又落落了又開,堅韌頑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