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送別恩師(1 / 2)

1

“華夏華夏,合作之晶,締造何光榮;同心同德,努力苦幹,眾誌以為城~”

一個淒婉的聲音輕輕升起,打破了這凝固的肅靜。不知道是哪個女生,輕輕哼唱起了《華夏大學校歌》,帶著哭腔和抽泣,華夏大學合唱團不約而同,再次輕輕唱響了《華夏大學校歌》:

“華夏華夏,學府之雄,氣祥何淵宏;鼓鑄文華,鎔彙學術,萬壑朝其宗~”

在場所有的人,飽含熱淚,輕輕地唱和:

華夏華夏,革命先鋒,使命何崇隆;喚起民眾,複興民族,禹域之洪鍾;

願我同仁自強不息,乾健以為神;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進步永無窮。”

歌聲中,魯思霞輕輕拂去梅教授嘴角的血跡和臉上的雨水,抱起教授漸漸僵硬的遺體,向文昌殿內緩緩向去~

文昌殿被布置成梅教授的靈堂。每天,前來吊唁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

文昌殿外,外文係戲劇班在校的同學臨時趕排了英語話劇《萬世師表》,用來紀念這位五四時期學衡派文學的主帥,這位一位精通古今中外文學的大學者。

用外語演話劇,是華夏大學的一個創舉。梅教授在教莎翁課程時,套用哈佛大學的教學方式,成立外文係戲劇討論班,並親自任總顧問,這在當時全國各大學中是個創舉。

看著劇中展現梅教授的種種情節,回想起梅教授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竭盡全力投身教學,關心學生學習生活,不遺餘力地鼓勵和幫助有才華的學生,傾囊相助外出學生的旅費,為住院動手術的學生募集藥費,冒險營救參加革命活動被秘密逮捕的學生的一幕幕,扮演著和觀看者都淚眼長流,有時演出被迫中斷,台上台下,都為失去了一位恩師而痛哭失聲。

2

三天後,是梅教授出殯的日子。

行列在送葬隊伍最前麵的是魯思霞。他披麻戴孝,舉著一幅巨大的先生畫像,以學生和子侄的雙重身份,送別梅教授。

因為送葬的群眾實在太多了,所以前麵已走了半天,梅教授的靈柩由體育係的8男生輪流抬著,不是有學生哭著插進來,抬著靈柩送先生一程。更多的是低著頭,流著淚,衣袖上纏著黑紗、胸前佩戴白花的男女青年。他們手裏舉著白布製成的挽聯,跟在梅教授靈柩後麵,唱著校歌,感情悲痛到頂點。

挽聯中,最為醒目一幅上麵寫著:“博學重通才、流播遺風開往史,清言匡大計、婆娑喬木啟英豪”。這是王聰慧部長的挽聯,高度概括了先生作為教育家的一生。還有一幅上麵寫著:“學貫中西、昌明國粹中華魂,風範長留、融合新知世界同。”這是胡適先生的挽聯,高度概括了先生作為文學家和翻譯家的一生。盡管兩位大學者一直在為倡導“白話文”還是繼承“文言文”爭論不休,但兩位新文化運動大學者的偉大、高潔人格操守,使他們始終是最好的摯友。

貴陽市黔靈山下。關刀岩。聖公會墓地。

梅教授墓地安臥在蒼鬆翠柏之間。紀念碑上刻著:“梅光迪先生,字迪生。生於中華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卒於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先生少遊美國,生中翹楚;年壯氣盛,抱負甚偉;文貫中西,學衡旗手;畢生辛勤,守而有待;審慮至當,研索至精;默默耕耘,艱苦育人,苦心焦思,敝精勞神,鞠躬盡瘁,光明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