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真情實意(2 / 2)

梅教授今天顯得特別精神,穿上了很久都沒有穿過了白色西服,係上了紅色領帶,收拾得幹幹淨淨。

今天貴陽天氣很好,竟然出現了久違的太陽。一縷朝陽照在梅教授臉上,大病過後瘦削蒼白的臉上竟有幾分紅潤。

但一旁的魯思霞心中,總有點惴惴不安,因為此時的梅教授的神態,似乎和一個剛剛大病未愈的病人身份不相稱,“回光返照?”魯思霞腦海裏幾次閃過這個詞彙,但每次他都生生地抹去,因為,此時的梅教授,是他在這世上唯一的親人了,他唯恐再失去這心靈的支柱。

梅教授首先代表校方發言。魯思霞本來準備以校長助理代替梅教授發言,但梅教授堅定製止了:“非吾親自發肺腑之言,才可表達華夏大學一片真情實意。”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酋首宣告投降,二戰終結。我國家與美、蘇、英,成為戰勝國四強,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之變為時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陽之變為時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為時五十一年。舉凡五十年間,日本所掠吞蠶食於我國家者台灣、澎湖和東北,至是悉備圖籍獻還。全勝之局,秦漢以來所未有也。

自沈陽之變,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惟以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華夏大學等高校為吾國文化中堅。二十六年淞滬失守,為保存文化火種,華夏大學奉命首遷移武漢,再遷長沙,終至貴陽。貴陽本為後方名城,自日軍侵長沙、占桂林,乃成後方重鎮。華夏大學在其間,得到當地社會賢達無私幫助,以文昌廟作為校舍,殷殷之情,可見如此。

河山既複,日月重光,華夏大學之戰時使命既成,即將返故居,複舊業。緬維八年支持之苦辛,迪生感念良多:

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曆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曠代之偉業,八年之抗戰已開其規模、立其基礎。今日之勝利,於我國家有旋乾轉坤之功,而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終如,此其一也。

萬物並育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斯雖先民之恒言,實為民主之真諦。華夏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獲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此其二也。

終觀神州大地,八年來,南渡。西遷學校何止華夏大學一所哉!歎家園塗炭之屈辱,惜師生流難之苦辛,頌中華不屈之壯誌。文化火種,代代相傳,自由之花,一路播撒,終寄最後勝利之期望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此其三也。”

梅教授講得發自肺腑,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聽著無不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