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事不妨事!”梅光迪擺擺手,努力綻開一絲笑容,“老毛病了!在美國求學時就落下的。可能是貴陽冬天太過於陰冷潮濕,又加上學校工作千頭萬緒,舊病複發了!”
“要不要去重慶看看?或者,我送你去美國~”衛立煌說道。
“俊如兄!國難當頭,兵臨城下,你身為國家肱股,心係國家安危,就不要為我這點小事操心了。”梅光迪情真意切,“位卑不敢忘國憂,我雖一介書生,但也希望為國家做點事,曾讓思霞帶著一幫可靠師生日夜監聽日本NHK廣播,得知日本宣傳機器在大肆‘玉碎。’前段時間,滇西反攻,騰衝古城化為一片瓦礫;美軍塞班島一戰,所有島民被強迫自殺。如果我軍全線反攻,那日軍可能會狗急跳牆,東南沿海,很可能是一片焦土,無辜百姓,可能會再遭劫難,南京、北平、上海、武漢、廣州,這些曆史名城,很可能會蕩然無存~萬望俊如兄能想出萬全之策,保我中華錦繡山河和文化薪火!”
衛立煌聽聞此言,不禁感慨萬分:“迪生作為一介書生,還能如此憂國憂民!反觀我國府軍政大員,不少還在後方吃喝玩樂,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迪生!我會記住你的囑托,殫精竭慮,想萬全之策,複我山河!謝謝你的盛情款待,在下軍務在身,不能久留了,在此告辭!”
梅光迪親自將衛立煌送到校門口。臨上車前,衛立煌好像響起什麼似的:“迪生兄,近期我聽到一些對你不利的謠言,說你放任共產思想在學校傳播,放縱學生反對政府,你要多加注意,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啊!”
兩個摯友依依惜別。
3
衛立煌臨別說的話,在很大程度上,倒是華夏大學的客觀情況。
梅光迪出任華夏校長後,注重通才教育,提倡人文修養,使學生能閎中肆外,篤實而有光輝。 並提出“教授治校,學術自由.黨派退出學校”等一係列民主要求。因是蔣夫人和王聰慧部長舉薦,貴州地方勢力不好對華夏大學和梅校長有過多限製,因此,《共產黨宣言》、《家庭、私有製和國家和起源》、《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等馬列主義經典以及毛澤東《論持久戰》等著作在華夏大學可以公開傳播,魯迅、茅盾、蕭紅等“左”翼作家作品更是廣為流傳,寬鬆的政治氣氛和活躍的思想風潮,使得華夏大學成為後方的民主堡壘。
在同仇敵愾的抗日救亡運動中,華夏大學師生們愛國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在文昌宮外牆上,每天都有大批反映民意、呼聲、抗議、要求的牆報張貼,形成了著名的“民主牆”。這些牆報,有的謳歌解放區,有的抨擊政府當局,有的揭露日寇暴行,起到了充分表達學生愛國熱情和對腐敗時局不滿的作用。
領導這些運動的核心組織,就是“華夏大學學生自治會”;而學生自治會的負責人,就是計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