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悅讀”是福(1 / 3)

“悅讀”是福

文化大觀

作者:梅桂鬆

謝春彥有幅《樂在書中》的漫畫,極其巧妙地將一繁體“書”字,想象成一個生氣勃勃、充滿活力的花木盆景。花盆中央,一位獨辮長發女郎正斜躺著全神貫注、麵帶笑容地閱讀;麵前還有一摞書與一把茶壺。其環境之幽雅、情景之陶醉,直把讀書之樂的無窮意味十分形象而又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如此“閱讀”,真“悅讀”也。“悅讀”是福,此之謂也。在當下不思學習、唯利是圖、人心不古、道德滑坡的滾滾紅塵中,不啻是吹麵不寒的一縷春風、淨化環境的一方清氣、溫暖人心的一道陽光、照亮迷霧的一盞心燈。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讀書為樂、耕讀傳家的優秀傳統。古聯雲:“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短短十字,道盡了華夏農耕民族耕種與讀書並重、延年和傳世同樂的核心文化價值觀。紀曉嵐曾就此撰聯語雲:“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正所謂:耕田之餘讀書樂,物質精神兩怡人。

我國古代歌詠讀書樂的詩詞文賦可謂汗牛充棟,而宋末遺民翁森《四時讀書樂》,堪稱歎為觀止。其“春季讀書樂”雲:“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麵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其“夏季讀書樂”雲:“修竹壓簷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暉。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北窗高臥羲皇侶,隻因素諗讀書趣。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熏風。”其“秋季讀書樂”雲:“昨夜前庭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其“冬季讀書樂”雲:“木落水盡千岩枯,迥然吾亦見真吾。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翁森組詩中的“悅讀”精神,正可作為謝春彥《樂在書中》漫畫主旨的最好注腳。

其實,書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古今中外的才俊人傑,他們無不酷愛學習,鍾情讀書。他們的成功之路,完全是由辛勤汗水與前賢書籍共同鋪築而成的。他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與深刻體會,給後人留下了不勝枚舉而至為可貴的讀書箴言。

謹舉數例觀之。

蘇軾說:“讀書萬卷始通神”、“腹有詩書氣自華。”

朱熹《觀書有感》其一雲:“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皮日休《目箴》雲:“惟書有色,豔於西子;惟文有華,秀於百卉。”

黃庭堅雲:“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

尤袤於書之感情尤為親切深刻,其雲:“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

於謙《觀書》雲:“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陳洪綬雲:“十年有恨千秋業,一日無書百歲殤。”段玉裁雲:“不耕硯田無樂事,不撐鐵骨莫支貧。”

郭沫若說:“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

葉聖陶說:“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矻矻複孜孜,書我不相屬。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王蒙說:“讓自己的靈魂震響起學習與學問的交響樂的人是幸福的、高尚的與有價值的。而讓自己的人生震響起來探索性實踐的交響樂的,才能學得通,學得明白,學得鮮活,叫做不但讀書,而且明理。”

魏明倫說:“讀書力求三性:韌性、記性、悟性。有韌性沒記性,讀了白讀。有記性沒悟性,書是死書。悟性至關重要,一舉滿盤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