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孟子的浩氣長歌(1 / 3)

孟子的浩氣長歌

文化大觀

作者:沙林

孟子,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所善養的浩然之氣,經過華夏一代又一代人的實踐,升華為一種人格文化,融彙於血脈中,成長於心靈上,貫穿於人倫裏。

讀整部中國曆史,我們讀出了什麼?

有人讀出了吃人,有人讀出了亂治循環,有人讀出了內聖外王,有人讀出了儒的繁漫流變,這些或許都有道理。

即便如此,即便我從不認為曆史是一個沒有定性的小女孩,但我還是有自己的角度,並不同於這些大師方家的,我讀出了一首長歌,浩氣長歌,在雲霄間悠長回蕩。

1

浩氣,也為浩然之氣。何謂浩然之氣?孟子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嚐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孟子·公孫醜上》)

這段話的意思是:那一種氣,是世間最偉大、最剛強的。用正義去培養,一點不能加以傷害,就會充塞於天地間。那一種氣,必須與義和道相配合,缺乏這些,就會委頓。那一種氣,是由正義的經常積累所產生的,不是偶然的正義行為所能獲取的。那一種氣,隻要做一件於心有愧的事就會疲軟。所以我說,告子不曾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之物。一定要善養這種氣,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時刻惦記於心,但是不能違背規律地拔苗助長。

由此我們知道,所謂浩然之氣,就是人間正氣,就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氣。一個人有了這種浩然之氣,就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官吏和百姓在精神品格上的最高境界。

2

孟子的浩然之氣具體包含了哪些內容呢?

首先這是一種高尚之氣。孟子思想是中國崇高精神的源頭之一,許多人文氣節標準實際是他製定的。這些標準有的高得讓人仰目,但的確如日月之光,時時激勵、觀照著這個民族的一切人等,那或許是永恒的理想,遙遠的目標,難以企及,但隻要君臣庶民不偏離這個人文大方向,社會將趨於美好;過去沒有明確答案的道義和生命孰更重要的人生大問題,孟子第一次給予了明確答案,那就是“舍生取義”。孟子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說起,論述了當生命與道義不可兼得時,要舍生命以取道義。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苟且偷生,決不屈從避死。這樣才能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這種崇義尚道、舍生取義的崇高人生精神,激勵陶冶了中華民族漫漫曆史長河中無數後來的慷慨悲歌之士。

孟子的浩然之氣還表現在一種苦難意識和憂患意識上。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的勵誌力量幾乎超過了中華曆史上任何賢言慧語,對在災難深重的環境中奮搏的仁人誌士有特別的激勵作用。孟子還認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也是他對追求安樂的人類天性的一種駁論,幾乎成了每一位身懷家國大義者的血脈認同。

在策略層麵,孟子的浩然之氣並不是一種蠻幹的哲學,它注重內心的培養,更重視善心的養成,這已然是宋明理學遙遠的發端。心動則身動,有心何愁無世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一語驚萬年,這既是一種非常明智的“浩然”觀,也是一種至高的善境界。中心是善,擴展為救天下,誌向高遠,心在萬民,完全是一個正人,一個君子,一個國臣,一個士人,一個布衣,無愧於天地、成為至人的人生準則。

孟子在篳路藍縷的遊說推廣中還給出了一種善養浩然之氣的操作“文案”。他蔑視王公權貴,對國君經常是大不敬,表現了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現代民主思想。他曾說梁襄王“不似人君”——即現代百姓用語“不像個人樣”,是一句很厲害的罵人話。孟子幾乎沒說過君王的好話,齊宣王問計於孟子時,他竟然直言不諱地說,皇帝昏庸無道,就不是君王了,人民是可以起來殺掉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