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傳統價值理念在今天的意義(1 / 3)

中國傳統價值理念在今天的意義

文化大觀

作者:劉夢溪

真正的帶有恒定性的文化精神價值,都是穩定的、永久的。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些永恒的價值理念,但是在表述上,在概念的使用上,不一定相同,但彼此可以互相闡釋。

中國是“文明體”國家,能夠代表中華文化本體的一些價值理念,確實有一些是永恒的價值理念,它不僅適用於今天,而且具有普遍的和普世的意義。

下麵我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裏麵梳理出幾對概念,這些概念對我們當下的社會也非常切中,而在傳統文化價值理念裏也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1 比如誠信。孔子講:“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論語》好幾處明言,孔子“主忠信”。孟子也說,“朋友”要“有信”。《禮記》裏有“忠信,禮之本”的記載。《尚書》“禮運篇”的話更有名:“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信”其實是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信是五倫之一,在《六經》和孔子、孟子的思想裏,“信”這個價值理念居於很高的位置。

關於“誠”這個概念,《易經》的乾卦一方麵講“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是其入徑,同時講“修辭立其誠”。“誠”是一個有修養的人言行的內在依據。《大學》和《中庸》講“誠”特別集中,《中庸》認為,“誠”是“天之道”,能夠做到“誠”,是“人之道”。並提出“誠”是“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把“誠”這個價值理念視為天道和人道的核心問題。

《大學》更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必須從正心誠意開始。“誠於中”,當“形於外”的時候,才能雖“不中”,“也不遠”。而且隻有內有“誠”,外麵才可能有“信”,誠信是連在一起的。荀子對“誠信”的意義寄望最高,他提出,“不誠則不能化萬物”,也“不能化萬民”。因此認為“誠”是“君子之所守”,也是“政事之本”。甚至他提出:“詐偽生塞,誠信生神,誇誕生惑。”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古代講一個人的修為,亦即“進德修業”,或者如今天所說如何在道德業績方麵建構自己,“誠信”是一個標誌性的理念。

2 比如敬。尊敬的敬。我們尊敬他人,尊敬師長,尊敬長輩,這都是敬。但作為價值理念的“敬”,它的內涵並不是對他人而言,而是指一個人的自我,指他的個體生命的自性與莊嚴。是人的本體呈現出來的一種莊嚴,是自性的莊嚴。

現在“孝”開始講得比較多了。什麼是“孝”呢?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遊問:“到底什麼是孝?”孔子回答:現在人們以為能養就是孝,犬馬也能養,沒有敬,何以別乎。顯然,孔子認為孝的精神內核是“敬”。對自己親長的尊愛,主要表現在“敬”上,所以中國曆來講敬老。“敬”包括外在的禮貌和內心的誠敬。

中國傳統社會有很多禮儀,包括家庭的禮儀,社會的禮儀,甚至朝廷的禮儀,而所有禮儀的核心精神價值都是敬。所謂無敬不成禮。孔子講過,如果為禮不敬,就沒有什麼可看的了。包括我們平時的儀容衣飾,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不光是避寒保暖,同時也是一種禮儀的表示,表達的是對場合主人及賓客的禮敬。

孔子講:“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軍隊中的統帥被俘了,或者被斬首了,這是有可能的。但是作為普通的個人,他的“誌”是不應該被奪走的。什麼是“誌”?已往我們很容易把這個“誌”解釋成一種意願,一種追求,一種理想,一種期待,這個解釋不對。20世紀有一位了不起的學者叫馬一浮,他說“誌”就是敬,就是人的內在的莊嚴,屬於人的本我的自重和自尊,這個誰也奪不去。一個人的自性的莊嚴你怎麼能奪走呢?馬一浮先生把“誌”解釋為敬,我非常讚同他的意見。

孟子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這種大丈夫精神,就是不可奪的內在莊嚴,也就是“敬”。孔子講“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表達的也是一種“誌”,自守廉潔的清貧之誌。但是在今天大家看到,有多少人在金錢麵前低下了自己的頭顱。金錢能帶來尊嚴嗎?恰恰相反,它常常使人失去尊嚴。我講的這個“敬”,孔子講,孟子講,“六經”裏也講。《尚書》的一篇文章就說:“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後可以事神明。”敬、誠、信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無誠則不信,沒有“敬”,也就不可能有誠信。到了宋代,二程、朱熹等思想家又提出了“主敬”的概念。“敬”這個價值理念,在中國文化史上非常重要。